《认知颠覆》读书笔记之四

“我是谁?”

这个哲学三问的第一问,想好怎么回答了吗?


道长试图带领我们撕开一个裂缝,告诉大家“我谁也不是”


从基因上,我们是传承中的一环,没有特殊;

从文化上,我们是众生的一个,没有特别;

从微生物视角,我们只是被控制的傀儡。


最有意思的是,从心理学上看,我们最引以为傲的“特异性”不过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内涵”,甚至,连我们的意识也只是复杂的统一。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说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都有5个主管,分别叫快乐、忧虑、愤怒、厌恶、害怕,我们的每个决策只是主管们商量的结果。


当放下“我”的执念,真正“无我”,也就有机会走出更好的人生了。


有一句话最近看到同学们在说,我也特别喜欢,放在这里似乎也很切题,“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从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的多了,希望到最后,又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苦海无涯,书山有路,你有想过为啥要读书吗?


道长给了一个超级精彩的比喻,说“这就像用竹篮去打水,虽然是一场空,但水可以帮你把竹篮洗干净,让你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


知识的本质,是让你的人生从混乱走向清晰。


那如何学习能让知识获得更有效呢?


首先要理解一个事情,知识需要建立连接才能有效率,就像大脑神经元一样,连接越多,效率越高。

接下来,你需要明白第一性原理,是的,学习也要遵从第一性原理,你的问题在哪里,你就学哪里。特别有效!

最后可视化,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对视觉敏感,投其所好也能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还有三种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提高阅读的效率,分别是框架思维、感知思维、趋势思维。


把阅读比喻成旅行的话,框架思维就好比是旅行的攻略;

感知思维就是要你好好感受旅行的每一步;

趋势思维更重要的是要你感受旅行中世界的变化。


阅读和旅行的乐趣有时不在于找到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在探索未知之境。

愿你一路向前。

上一篇:《认知颠覆》读书笔记之九


下一篇:《认知颠覆》读书笔记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