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留存低迷的原因很多,我们达成一致的认识是我们的内容缺乏稀缺性,我们虽然通过写手平台来扩展我们的编辑资源,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吸引和刺激平台写手的创作,但是依然缺少优秀的内容,加上平台流量的特性,很快就导致内容形式和风格的趋同,从友盟看两周的留存就显著下降了;虽然月度留存低,不过相比女装导购,已有大幅的提升,只是很难达到行业的优秀水平。当然,留存数据的提升还是有方法提升的,但是我们遇到了市场和资金的双难境界,月度留存的低迷无法支撑我们持续(季度期限)的推广,而市场行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当时的移动应用获客成本的推算我们的资金捉襟见肘,资本市场的风向视乎也依然冷淡,如果推广,我们将面临生存危机,而且无法持久,而不推广,意味着我们要找到突破口。这一切都告知着我们的业务模式存在问题。
时间很快就到了Q4,我们需要作出决策。那时候,我经常听到我隔壁的CEO深夜在房间无眠的声音,我也和他开玩笑说,晚上不要找我讨论,不然两个人都睡不着。虽然公司表面平静,但是我也感受到公司内部氛围的些许异样,我们的焦虑缓慢的扩散出去了,同时业务一个Q的没有明显进展,团队内也有声音了。
当时同一个圈内的团队也遇到了同样的瓶颈,他们比我们好一些,有个DAU十几万的应用,但是也无法持续增长,我们也经常交流。彼时,外部环境也有着巨大的变化,短视频风起云涌,快手已经名声鹊起,不少快手红人纷纷寻求电商变现,抖音也在9月份上线了。另外,当时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事情悄然就发生了,QQ群、微信群卖货一夜之间遍布大江南北,连洗衣店的老板也拉群卖货了。
在继续探索业务模式和做收入解决资金危机上,我们一致的选择了后者。我们依然是短平快的小步尝试,为了做收入,内部组建了运营小组,通过合作快手红人建群,快速卖货,做收入,review整条链路的转化及ROI,验证下来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点惊艳。很快,我们决定全力转型。但这次,我们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裁员。这次转型不同前两次,一是业务有巨大转变,从内容电商转向直接的销售导购,二是成本压力让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尽管我们一直在小心的花钱,但是成本和复利一样,随着时间的积累效应是巨大的。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后端因为人员一直保持紧凑的结构,所以相对稳定,而且通过前期市场同学的探路,我们感受到工具市场的潜力和紧迫,没有太多的回味,我带着团队很快就投入研发中,而且这次我们挑战的是桌面应用,出于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考虑,我选择了C++作为这次应用的开发语言,算起来我也有小十年没有写C++代码了,时间紧迫,通过关系我找了一位外援同学解决了我们一些关键问题,紧接着我带着3位小伙伴就投入紧张的996中去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的工具研发上线了。工具上线后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在市场团队内部测试使用,第二,我们开始为市场推广做准备,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推进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2017年,我们来了,我们不知道迎接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依然信心满满。
就在年底,我收到了一个遗憾的消息,团队内一位很重要的小伙伴提出离职了,我理解他的选择,很多时候创业成功是一个概率事件,每一个人都要面对随机事件的选择。非常感谢他和我们一起度过了紧张而艰苦的日子,也非常高兴他得到了成长,虽然在这里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但我对他们无憾。
2016就这么匆匆而去,又到了总结的时候,我做了这么些回顾:
1、运维很重要,阿里云辅助我解决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从这一年开始我认真的思考接下来的技术规划,我依然相信我们有机会成功。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尝试了VPC,但直到16年,依然放弃了,当时VPC没有解决好阿云内部组件的互通问题,像OpenSearch,而且OpenSearch一直挺独立的:),印象中访问控制OpenSearch也很晚接入的,所以我在子账号分配权限上始终不尽人意;
16年我们因为redis未授权访问而中了挖矿的招,这让我从安全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体系结构,由于VPC不能和当时的诸多组件兼容好,所以我通过ECS安全组划分各个应用的安全域,当时购买了安恒的堡垒机来做跳板,再自建VPN访问,但是受业务发展影响,我们当时只有一个redis组服务,很多业务都依赖,这导致基础服务的安全权限异常高,实际上非常危险,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我们也逐渐迁移到云Redis上去了,这并非说你不能自建Redis,只是当你自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安全方面的影响,对你的架构是有好处的。一个题外话,当时阿里云的安全组件很多都是公测免费阶段,所以体验了当时几乎所有公开的服务,对于先知服务的感受还是比较惊艳的,当然这是对于我这个安全领域相对欠缺的人而言。我当时依然做了DAU几个阶段的安全规格的计划,这对我们后期的发展还是有不小的帮助,但是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依然要考虑成本,当时依据公测推广阶段的成本预估显然是不尽合理的。安全组件的思路更多是将业务做黑盒看待,安全是壳的思路,这个思路没有问题,因为现状通常就是内部依赖一团乱麻,安全事关重大,但业务发展更重要,这是无奈,也是一种妥协中的最优解;很庆幸我能提前感受并思考了安全的问题,所以我们后期的业务开发逐渐增加了安全的考虑,在团队内我也不断的强化大家的意识。
运维的思路,我的理解是在尽量忽略业务影响的状态下构架稳固的组件执行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需要有人从这个单纯的视角来看体系、架构,才能逐步的逼近极限;同样的,应用层的思考也需要尽量在业务层思考解决方案,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思考,只有在两种张力的合力下,我们现实中的解决方案,不管是折中、妥协,都能趋于合理,更优。
2、两年的阿里云体验,让我深深感受到云市场的缓慢进展,基础组件、服务的第三方接入会越来越难,就像投资人常问的一个问题一样,假如阿里云做了怎么办?当然对于应用领域创业者而言,这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但是现状让我有时不得不思考,如果作为技术人的创业,你的选择和决策该如何?其实和我们的创业之路有同感吧,这会是一个困难,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谁知道呢?一年之后七牛完成了由阿里领投的新一轮融资。
3、说到技术人的个人发展,16年底17年初的时候,我和一些朋友讨论了ITer的商业化路径,我和大家的分享是:从软件到服务,进阶到技术,再从技术升华到知识;现在看,当时的观点还是片面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软件用产品来说更合适,当升华到知识商业化的阶段后,你依然需要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来承载知识的商业化,不然这些知识依然是一种离散的组合,无法形成更加持久深度的壁垒,其发展结局很可能是一种供给方市场,能否形成知识的平台化,令人迟疑,但是一个独立有深度的品牌肯定是可行的,不过你依然要挖掘这些知识的某些共性,积累形成自己的品牌认知;
4、这一年的感受依然是成长巨大,我常常来类推自己出来创业后能否保持自己的能力提升,比如按照曾经工作环境的层级,我现在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我的感受是依然要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足够的热情,不论是什么形态,什么环境,只要你保持这种热情,那么一定能不断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快乐的本能。我记得15年的时候我们当时从童装转型女装,我自己在国庆期间跑了国内的几大童装批发市场,从供给方调研当时童装市场的现状,让自己有更深的感受和认知;16年的时候我又去了昆山了解线下推广渠道的市场情况,这些都是自己曾经在互联网上不能感受到的信息;无论如何,始终保持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信息的全面对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不仅仅需要别人告知,还要自己去调研,这也符合机器学习的特征处理过程。
2017年接踵而至,2016年我依然保持了日均工作时长超14个小时的工作状态,没有觉得累,也没有觉得了不起,有焦虑,但是依然充实,尽管我不知道,我们即将遇到的至暗时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