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这个时髦词汇第一次出现在*工作报告后,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如海水般涌来。此前,日本马桶盖遭中国游客疯狂的事件,深深刺痛了中国制造业的神经,因为游客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居然是中国制造。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中国制造如何破局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
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事件,不过是中国制造难以在国际市场出人头地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很多中国产品质量不输于国外品牌,却始终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制造难以言表的痛。如何打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低劣形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多年来难圆的一个梦。
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中国品牌”专栏,讲述了中国航天、中兴通讯、中国南车和海尔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历程。在“中国品牌”系列栏目报导的每一个企业,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不逊于同行的国外企业。坦白说,中国航天、中兴通讯、中国南车和海尔是我们的骄傲,也为中国制造突围指出了一个方向。
在高铁技术领域,过去很多年中国一直被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所压制。凭借自主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中国南铁的产品已经出口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并开始在全球建立生产基地。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条漂亮的业绩增长线:2011年海外订单为8.95亿美元,2014年达到了37.6亿美元。
准确地说,中国南车的崛起,是靠技术打造的中国品牌影响力。这一点,在中兴和海尔的身上,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感知,毕竟普通用户对中国南车的了解,就是高铁乘坐体验,而中兴通讯和海尔,给用户的感知更丰富一些。
与中国南车一样,中兴通讯也是在国外巨头的技术*下前行。据悉,中兴耗费了16年的时间,才进入美国市场。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对产品要求非常苛刻的国家,一些国产自主品牌的手机都无缘美国市场就是这一原因。华为虽然在欧洲市场颇受欢迎,但至今没有攻下美国市场。
毋庸置疑,中兴耗费16年进入美国市场并非偶然,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在国内手机行业,能够有资格进入美国市场的只有华为和中兴。华为在美国市场受挫,并非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了市场策略上。为了进入美国市场,中兴答应了美国运营商不允许打下ZTE标志的苛刻要求。最终,中兴ZTE标志印在每一部美国运营商定制机上。
海尔在国外市场的遭遇,与中兴相似。最初海尔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只能摆放在商场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售价只有100欧元。三十年过去了,海尔法式一米宽冰箱卖2999欧元,成为了法国冰箱行业的一个高端品牌,也为中国制造争了一口气。从最初靠德国引进的技术生产冰箱,到自主研发,海尔在技术创新上耗费了30年的时间。从100欧元到2999欧元的巨变背后,不仅仅是海尔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还是海尔对市场精准了解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中国航天和中国南车的崛起是靠过硬的技术,那么中兴和海尔的崛起,则是靠技术和市场策略。这些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崛起,是中国制造突围的一个方向。客观地说,中国制造在技术上与国外品牌的差距并不大,国际化战略受挫,大多是输在市场策略上。
相信很多人记得几年前在印度市场有一个火爆的中国手机品牌——基伍。在短暂的火爆后,基伍因技术专利被印度监管部门叫停,最终退出印度市场。然而,基伍在印度受挫的深刻教训,并没有警醒中国制造,小米进军印度市场,再次遭遇了监管部门的封杀。
其实,中国制造在国外市场水土不服,与国外品牌进军中国市场遭遇水土不服是一个道理。在国际市场风光无限的Uber,在国内成为了吐槽的焦点,就是因为Uber并不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眼下,中国制造完成了工艺和品质的跨跃后,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必须像中兴和海尔一样,洞察每一个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当地市场研发产品。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中国品牌。日本马桶盖事件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互联网+时代,如何塑造中国品牌是中国制造出海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