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池老师一篇我们为什么要买贵的学习工具?文章受到启发,今天说说我自己的切身感受。
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候工资少,每个月1000多块钱,攒了几个月买了人生第一台笔记本6700元,至今型号都记得清清楚楚,Thinkpad x201i 3249j4c,这台电脑成了我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陪我走过五年。
刚工作那几年,对数码产品非常热衷,买单反,买耳机,买iPhone,买iPad。然而随着自己成家,在数码产品这些花销方面会考虑很多,买东西会研究和纠结很久,比价格,看测评,评论,横向纵向对比,等活动价。表面上看起来省了一些钱,但实际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选择、对面、纠结上面。讲两个自己的亲身故事。
第一件事情是买手机
几年前我的iPhone 4s退役了,本着省钱原则我买了第一部Android千元手机,魅蓝Note,不催不黑,用了不到一年屏幕上半部黑屏了,后来一查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这个问题,虽然在保修期内可以维修,但是对于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导致我维修期间没有手机用,然后我就买了我的第二部Android千元手机,小米Note。
小米Note也是用了几个月,也出问题了,手机充电口松动,充不进去电,然后又拿去修。另外这部小米我买的是16GB版本,使用起来非常痛苦,需要经常清理空间,最后无耐我只好放弃国产Android手机,不是说国产的质量不好,我相信魅族、小米、华为的高端机质量都挺好,身边很多人在用,但是我不想再去花精力再去挑选,尝试,坏了去维修没有手机用的尴尬。最后我换回iPhone7 plus 128GB,虽然有免费的百度云可用,但我还是购买了苹果的iCloud服务,在备份方便和更换手机方面再也不用我操心了。
手机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在上面支付,聊天,听音乐,背单词,学习等等,所以你觉得要不要买最好的?
第二件事情是对比和纠结
现在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同类型的产品选择时让人头疼,所以在购买之前我会看大量的评论,评测文章和视频、比价格,看到别人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心里就不甘心,心想我也要等到那个低价再出手。这个过程伤神费心,可能你需要等好久才赶上活动等到低价,等到低价的时候,这个产品可能又出新的,你又要新一轮的对比,再或许等到低价的时候你可能不是很想买了,又陷入了纠结之中。
从这两件事情中,我发现我投入了非常多的的精力在其中,最近在听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也让我从中反省,经济学告诉我们人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受益才会最高。与其花这么多精力去选择,不如把精力放在工作和爱好上面,要买就买最好的,早买早享受。
比如想学吉他,那就买你能买得起的最贵的吉他;想高效学习一门课程,就买优质的付费内容;做iOS开发,别黑苹果了,别犹豫买MacBook Pro或iMac吧;你喜欢的运动,那就买你能承受的装备;长时间地铁或飞机,那就必须有一个降噪耳机;比如长时间编程和写作,那就买一个好的机械键盘、两个显示器和显示器支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抛弃蹩脚的工具,把精力投入到你的工作和兴趣上,只有专注你才会做到最好,未来你会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