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音乐体验更佳。
2020年11月26日我发表了一篇关于公众号转型的说明文章:
关于公众号转型的两千字说明
从那时以来,公众号写作已经慢慢调整为了,以Python技术栈为主的垂直创作模式,专注了许多,清爽了许多。简介,Learn Python step by step
,一步一步学Python,匹配公众号内容:记录Python学习笔记,分享Python使用经验,研究Python技术原理。名字,PythonMind
,标识了测试行业生态较好的Python
技术栈,就像用XMind
写测试用例,PythonMind
目标是帮助提升Python
编程思维。头像,没有改,是一种情怀,向上延伸展开的珊瑚枝丫,也正好符合Mind
思维发散的意思:
Mind
是从地铁那句“Please be careful and mind your step”想到的,Mind
谐音“慢的”,慢慢学。
转型说明提到的系列有两个调整。一是去掉了“算法”系列,每周末和小伙伴们一起刷题,实际敲代码,相互交流,提升效果比写文章更好。二是“测试成长小说”系列最近停更了,因为我准备把内容从“测试成长小说”扩大到“成长小说”,既包括测试成长,也包括所见所闻、职场经验、价值观点等。创作方式不变,风格依旧,每篇800字左右,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参考古龙武侠,以小说形式讲一个成长话题。如果某天看到我推了一篇非技术文,标题有点像吐槽,那么大概率是这个系列了。故事主线参考以下测试能力模型展开:
经过了一番清理后,公众号内容分类如下:
在2020年最后几天,没想到tep这篇文章被社区加精了,tep
测试工具被更多人知道后,交流碰撞产生出新想法,比如:
- 变量、接口、用例3个级别复用
- 提取预置
fixture
到tep.fixture
-
conftest.py
自动注册fixtures
- 自动生成接口测试用例
- 支持UI自动化
我会逐一实践,验证,分享,谢谢大家支持,容忍不稳定Bug,期待更多火花:
还有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对封面越来越挑了!为了选个合适的图片,有时会花半个小时,预览七八张才确定。除了自己看着舒服,也希望有人翻开公众号,觉得“虽然内容不咋地,封面看着倒还不错”,那也是极好的。
我数了一下从12月1号到12月25号,我一共更新了21篇文章,连续日更分别有5天、6天、9天,累且充实:
我写文章第一遍很快,但是发公众号的话会反复修改很多遍,调整文章结构、措辞、语句通顺、错别字、语感、排版,几乎所有时间、精力、身体都耗在这件事上。综合考量了工作、学习、生活平衡后,我决定仍然保持学习劲头,做好笔记,但是按周更的节奏来分享,每周五发1篇,一个月4、5篇的样子。慢慢更新,徐徐道来。
固定周五推送,忙的话延一周,坚持原创输出,只做精品文章。
目前我的文章全部原创,接下来也会坚持原创,暂不转载。2021年的重心是完成整个Python进阶系列。我将参考《流畅的Python》这本书来写,全书共600页,分成了21个章节:
这是我上次阅读写的读书笔记,记录了每章的知识要点,手打了一万多字。我想了两个方案来完成这次重写:
- 内容拆细,按每篇文章800字左右来写。好处是便于快速了解某些特性,碎片化阅读,缺点是不够系统,知识比较零散。
- 系统编排,不考虑字数,注意内容结构。好处是能形成知识体系,有条有理,缺点是水平有限,怕写不好,写的慢。
如果按第1个方案来写,最终成果很可能没有亮点,无法形成个人特色,容易烂大街。经过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第2个方案,把这件事作为2021年的挑战,写成一本电子书,作为个人代表作。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Python进阶我的目标是构建Pythonic的编程思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我是做测试的,所以会选择一些测试框架或工具的代码片段,理论结合实践来写。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困难,最后会写成什么样,尽力而为吧。
公众号无法留言,如果想和我们一起交流,欢迎加入【Python晨岛云野】,公众号后台回复【加群】即可,以下是群公告:
基于以下3个原因:
- 提高PC端阅读体验,尤其是代码部分
- 方便系统浏览,提供左侧导航树索引
- 为同名电子书PythonMind做准备
我部署了一个在线文档网站,后台回复【在线】可获取网址:
最新文章还是请在公众号看啦,网站相当于归档,我会不定期地整理文章放上去。
2021年,希望能保持心情开朗,当感到自卑时和自己纵向比较,找信心,当感到膨胀时和别人横向比较,多冷静,坐看四季变换,乐享云淡风轻,忠于写公众号学习分享的初心,把公众号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