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Koa.js源码

Node.js写一个web服务器,我前面已经写过两篇文章了:

Express的源码还是比较复杂的,自带了路由处理和静态资源支持等等功能,功能比较全面。与之相比,本文要讲的Koa就简洁多了,Koa虽然是Express的原班人马写的,但是设计思路却不一样。Express更多是偏向All in one的思想,各种功能都集成在一起,而Koa本身的库只有一个中间件内核,其他像路由处理和静态资源这些功能都没有,全部需要引入第三方中间件库才能实现。下面这张图可以直观的看到Expresskoa在功能上的区别,此图来自于官方文档

手写Koa.js源码

基于Koa的这种架构,我计划会分几篇文章来写,全部都是源码解析:

  • Koa的核心架构会写一篇文章,也就是本文。
  • 对于一个web服务器来说,路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koa/router会写一篇文章。
  • 另外可能会写一些常用中间件,静态文件支持或者bodyparser等等,具体还没定,可能会有一篇或多篇文章。

本文可运行迷你版Koa代码已经上传GitHub,拿下来,一边玩代码一边看文章效果更佳: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tree/master/Examples/Node.js/KoaCore

简单示例

我写源码解析,一般都遵循一个简单的套路:先引入库,写一个简单的例子,然后自己手写源码来替代这个库,并让我们的例子顺利运行。本文也是遵循这个套路,由于Koa的核心库只有中间件,所以我们写出的例子也比较简单,也只有中间件。

Hello World

第一个例子是Hello World,随便请求一个路径都返回Hello World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ctx) => {
  ctx.body = "Hello World";
});

const port = 3001;
app.listen(port, ()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http://127.0.0.1:${port}/`);
});

logger

然后再来一个logger吧,就是记录下处理当前请求花了多长时间: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t start = Date.now();
  await next();
  const ms = Date.now() - start;
  console.log(`${ctx.method} ${ctx.url} - ${ms}ms`);
});

注意这个中间件应该放到Hello World的前面。

从上面两个例子的代码来看,KoaExpress有几个明显的区别:

  • ctx替代了reqres
  • 可以使用JS的新API了,比如asyncawait

手写源码

手写源码前我们看看用到了哪些API,这些就是我们手写的目标:

  • new Koa():首先肯定是Koa这个类了,因为他使用new进行实例化,所以我们认为他是一个类。
  • app.useappKoa的一个实例,app.use看起来是一个添加中间件的实例方法。
  • app.listen:启动服务器的实例方法
  • ctx:这个是Koa的上下文,看起来替代了以前的reqres
  • asyncawait:支持新的语法,而且能使用await next(),说明next()返回的很可能是一个promise

本文的手写源码全部参照官方源码写成,文件名和函数名尽量保持一致,写到具体的方法时我也会贴上官方源码地址。Koa这个库代码并不多,主要都在这个文件夹里面:https://github.com/koajs/koa/tree/master/lib,下面我们开始吧。

Koa类

Koa项目的package.json里面的main这行代码可以看出,整个应用的入口是lib/application.js这个文件:

"main": "lib/application.js",

lib/application.js这个文件就是我们经常用的Koa类,虽然我们经常叫他Koa类,但是在源码里面这个类叫做Application。我们先来写一下这个类的壳吧:

// application.js

const Emitter = require("events");

// module.exports 直接导出Application类
module.exports = class Application extends Emitter {
  // 构造函数先运行下父类的构造函数
  // 再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
  constructor() {
    super();

    // middleware实例属性初始化为一个空数组,用来存储后续可能的中间件
    this.middleware = [];
  }
};

这段代码我们可以看出,Koa直接使用class关键字来申明类了,看过我之前Express源码解析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Express源码里面还是使用的老的prototype来实现面向对象的。所以Koa项目介绍里面的Expressive middleware for node.js using ES2017 async functions并不是一句虚言,它不仅支持ES2017新的API,而且在自己的源码里面里面也是用的新API。我想这也是Koa要求运行环境必须是node v7.6.0 or higher的原因吧。所以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KoaExpress的一个重大区别了,那就是:Express使用老的API,兼容性更强,可以在老的Node.js版本上运行;Koa因为使用了新API,只能在v7.6.0或者更高版本上运行了。

这段代码还有个点需要注意,那就是Application继承自Node.js原生的EventEmitter类,这个类其实就是一个发布订阅模式,可以订阅和发布消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讲过他的源码。所以他有些方法如果在application.js里面找不到,那可能就是继承自EventEmitter,比如下图这行代码:

手写Koa.js源码

这里有this.on这个方法,看起来他应该是Application的一个实例方法,但是这个文件里面没有,其实他就是继承自EventEmitter,是用来给error这个事件添加回调函数的。这行代码if里面的this.listenerCount也是EventEmitter的一个实例方法。

Application类完全是JS面向对象的运用,如果你对JS面向对象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https://juejin.im/post/6844904069887164423

app.use

从我们前面的使用示例可以看出app.use的作用就是添加一个中间件,我们在构造函数里面也初始化了一个变量middleware,用来存储中间件,所以app.use的代码就很简单了,将接收到的中间件塞到这个数组就行:

use(fn) {
  // 中间件必须是一个函数,不然就报错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a function!");

  // 处理逻辑很简单,将接收到的中间件塞入到middleware数组就行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注意app.use方法最后返回了this,这个有点意思,为什么要返回this呢?这个其实我之前在其他文章讲过的:类的实例方法返回this可以实现链式调用。比如这里的app.use就可以连续点点点了,像这样:

app.use(middlewaer1).use(middlewaer2).use(middlewaer3)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这里的this其实就是当前实例,也就是app,所以app.use()的返回值就是appapp上有个实例方法use,所以可以继续点app.use().use()

app.use的官方源码看这里: 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122

app.listen

在前面的示例中,app.listen的作用是用来启动服务器,看过前面用原生API实现web服务器的朋友都知道,要启动服务器需要调用原生的http.createServer,所以这个方法就是用来调用http.createServer的。

listen(...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这个方法本身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只是调用http模块启动服务而已,主要的逻辑都在this.callback()里面了。

app.listen的官方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79

app.callback

this.callback()是传给http.createServer的回调函数,也是一个实例函数,这个函数必须符合http.createServer的参数形式,也就是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req, res){})

所以this.callback()的返回值必须是一个函数,而且是这种形式function(req, res){}

除了形式必须符合外,this.callback()具体要干什么呢?他是http模块的回调函数,所以他必须处理所有的网络请求,所有处理逻辑都必须在这个方法里面。但是Koa的处理逻辑是以中间件的形式存在的,对于一个请求来说,他必须一个一个的穿过所有的中间件,具体穿过的逻辑,你当然可以遍历middleware这个数组,将里面的方法一个一个拿出来处理,当然也可以用业界更常用的方法:compose

compose一般来说就是将一系列方法合并成一个方法来方便调用,具体实现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有面试中常见的用reduce实现的compose,也有像Koa这样根据自己需求单独实现的composeKoacompose也单独封装了一个库koa-compose,这个库源码也是我们必须要看的,我们一步一步来,先把this.callback写出来吧。

callback() {
  // compose来自koa-compose库,就是将中间件合并成一个函数
  // 我们需要自己实现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 callback返回值必须符合http.createServer参数形式
  // 即 (req, res) => {}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这个方法先用koa-compose将中间件都合成了一个函数fn,然后在http.createServer的回调里面使用reqres创建了一个Koa常用的上下文ctx,然后再调用this.handleRequest来真正处理网络请求。注意这里的this.handleRequest是个实例方法,和当前方法里面的局部变量handleRequest并不是一个东西。这几个方法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下。

this.callback对应的官方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143

koa-compose

koa-compose虽然被作为了一个单独的库,但是他的作用却很关键,所以我们也来看看他的源码吧。koa-compose的作用是将一个中间件组成的数组合并成一个方法以便外部调用。我们先来回顾下一个Koa中间件的结构:

function middleware(ctx, next) {}

这个数组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中间件:

[
  function middleware1(ctx, next) {},
  function middleware2(ctx, next) {}
]

Koa的合并思路并不复杂,就是让compose再返回一个函数,返回的这个函数会开始这个数组的遍历工作: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 参数检查,middleware必须是一个数组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 数组里面的每一项都必须是一个方法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返回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compose的结果
  // 外部可以通过调用这个方法来开起中间件数组的遍历
  // 参数形式和普通中间件一样,都是context和next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return dispatch(0); // 开始中间件执行,从数组第一个开始

    // 执行中间件的方法
    function dispatch(i) {
      let fn = middleware[i]; // 取出需要执行的中间件

      // 如果i等于数组长度,说明数组已经执行完了
      if (i === middleware.length) {
        fn = next; // 这里让fn等于外部传进来的next,其实是进行收尾工作,比如返回404
      }

      // 如果外部没有传收尾的next,直接就resolve
      if (!fn) {
        return Promise.resolve();
      }

      // 执行中间件,注意传给中间件接收的参数应该是context和next
      // 传给中间件的next是dispatch.bind(null, i + 1)
      // 所以中间件里面调用next的时候其实调用的是dispatch(i + 1),也就是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上面代码主要的逻辑就是这行: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这里的fn就是我们自己写的中间件,比如文章开始那个logger,我们稍微改下看得更清楚:

const logger = async (ctx, next) => {
  const start = Date.now();
  await next();
  const ms = Date.now() - start;
  console.log(`${ctx.method} ${ctx.url} - ${ms}ms`);
};

app.use(logger);

那我们compose里面执行的其实是:

logger(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也就是说logger接收到的next其实是dispatch.bind(null, i + 1),你调用next()的时候,其实调用的是dispatch(i + 1),这样就达到了执行数组下一个中间件的效果。

另外由于中间件在返回前还包裹了一层Promise.resolve,所以我们所有自己写的中间件,无论你是否用了Promisenext调用后返回的都是一个Promise,所以你可以使用await next()

koa-compose的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compose/blob/master/index.js

app.createContext

上面用到的this.createContext也是一个实例方法。这个方法根据http.createServer传入的reqres来构建ctx这个上下文,官方源码长这样:

手写Koa.js源码

这段代码里面contextctxresponseresrequestreqapp这几个变量相互赋值,头都看晕了。其实完全没必要陷入这堆面条里面去,我们只需要将他的思路和骨架拎清楚就行,那怎么来拎呢?

  1. 首先搞清楚他这么赋值的目的,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使用方便。通过一个变量可以很方便的拿到其他变量,比如我现在只有request,但是我想要的是req,怎么办呢?通过这种赋值后,直接用request.req就行。其他的类似,这种面条式的赋值我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是使用时确实很方便,缺点就是看源码时容易陷进去。
  2. requestreq有啥区别?这两个变量长得这么像,到底是干啥的?这就要说到Koa对于原生req的扩展,我们知道http.createServer的回调里面会传入req作为请求对象的描述,里面可以拿到请求的header啊,method啊这些变量。但是Koa觉得这个req提供的API不好用,所以他在这个基础上扩展了一些API,其实就是一些语法糖,扩展后的req就变成了request。之所以扩展后还保留的原始的req,应该也是想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吧。所以这两个变量的区别就是requestKoa包装过的reqreq是原生的请求对象。responseres也是类似的。
  3. 既然requestresponse都只是包装过的语法糖,那其实Koa没有这两个变量也能跑起来。所以我们拎骨架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这两个变量踢出去,这下骨架就清晰了。

那我们踢出responserequest后再来写下createContext这个方法:

// 创建上下文ctx对象的函数
createContext(req, res) {
  const context = Object.create(this.context);
  context.app = this;
  context.req = req;
  context.res = res;

  return context;
}

这下整个世界感觉都清爽了,context上的东西也一目了然了。但是我们的context最初是来自this.context的,这个变量还必须看下。

app.createContext对应的官方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177

context.js

上面的this.context其实就是来自context.js,所以我们先在Application构造函数里面添加这个变量:

// application.js

const context = require("./context");

// 构造函数里面
constructor() {
	// 省略其他代码
  this.context = context;
}

然后再来看看context.js里面有啥,context.js的结构大概是这个样子:

const delegate = require("delegates");

module.exports = {
  inspect() {},
  toJSON() {},
  throw() {},
  onerror() {},
};

const proto = module.exports;

delegate(proto, "response")
  .method("set")
  .method("append")
  .access("message")
  .access("body");

delegate(proto, "request")
  .method("acceptsLanguages")
  .method("accepts")
  .access("querystring")
  .access("socket");

这段代码里面context导出的是一个对象proto,这个对象本身有一些方法,inspecttoJSON之类的。然后还有一堆delegate().method()delegate().access()之类的。嗯,这个是干啥的呢?要知道这个的作用,我们需要去看delegates这个库:https://github.com/tj/node-delegates,这个库也是tj大神写的。一般使用是这样的:

delegate(proto, target).method("set");

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当你调用proto.set()方法时,其实是转发给了proto[target],实际调用的是proto[target].set()。所以就是proto代理了对target的访问。

那用在我们context.js里面是啥意思呢?比如这行代码:

delegate(proto, "response")
  .method("set");

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当你调用proto.set()时,实际去调用proto.response.set(),将proto换成ctx就是:当你调用ctx.set()时,实际调用的是ctx.response.set()。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少写一个response。而且ctx不仅仅代理response,还代理了request,所以你还可以通过ctx.accepts()这样来调用到ctx.request.accepts()。一个ctx就囊括了responserequest,所以这里的context也是一个语法糖。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踢了responserequest这两个语法糖,context作为包装了这两个语法糖的语法糖,我们也一起踢掉吧。在Application的构造函数里面直接将this.context赋值为空对象:

// application.js
constructor() {
	// 省略其他代码
  this.context = {};
}

现在语法糖都踢掉了,整个Koa的结构就更清晰了,ctx上面也只有几个必须的变量:

ctx = {
  app,
  req,
  res
}

context.js对应的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context.js

app.handleRequest

现在我们ctxfn都构造好了,那我们处理请求其实就是调用fnctx是作为参数传给他的,所以app.handleRequest代码就可以写出来了:

// 处理具体请求
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 调用中间件处理
  // 所有处理完后就调用handleResponse返回请求
  return fnMiddleware(ctx)
    .then(handleResponse)
    .catch((err) => {
    console.log("Somethis is wrong: ", err);
  });
}

我们看到compose库返回的fn虽然支持第二个参数用来收尾,但是Koa并没有用他,如果不传的话,所有中间件执行完返回的就是一个空的promise,所以可以用then接着他后面处理。后面要进行的处理就只有一个了,就是将处理结果返回给请求者的,这也就是respond需要做的。

app.handleRequest对应的源码看这里:https://github.com/koajs/koa/blob/master/lib/application.js#L162

respond

respond是一个辅助方法,并不在Application类里面,他要做的就是将网络请求返回:

function respond(ctx) {
  const res = ctx.res; // 取出res对象
  const body = ctx.body; // 取出body

  return res.end(body); // 用res返回body
}

大功告成

现在我们可以用自己写的Koa替换官方的Koa来运行我们开头的例子了,不过logger这个中间件运行的时候会有点问题,因为他下面这行代码用到了语法糖:

console.log(`${ctx.method} ${ctx.url} - ${ms}ms`);

这里的ctx.methodctx.url在我们构建的ctx上并不存在,不过没关系,他不就是个req的语法糖嘛,我们从ctx.req上拿就行,所以上面这行代码改为:

console.log(`${ctx.req.method} ${ctx.req.url} - ${ms}ms`);

总结

通过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我们成功拎出了Koa的代码骨架,自己写了一个迷你版的Koa

这个迷你版代码已经上传GitHub,大家可以拿下来玩玩: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tree/master/Examples/Node.js/KoaCore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下本文的要点吧:

  1. KoaExpress原班人马写的一个新框架。
  2. Koa使用了JS的新API,比如asyncawait
  3. Koa的架构和Express有很大区别。
  4. Express的思路是大而全,内置了很多功能,比如路由,静态资源等,而且Express的中间件也是使用路由同样的机制实现的,整个代码更复杂。Express源码可以看我之前这篇文章:手写Express.js源码
  5. Koa的思路看起来更清晰,Koa本身的库只是一个内核,只有中间件功能,来的请求会依次经过每一个中间件,然后再出来返回给请求者,这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洋葱模型”。
  6. 想要Koa支持其他功能,必须手动添加中间件。作为一个web服务器,路由可以算是基本功能了,所以下一遍文章我们会来看看Koa官方的路由库@koa/router,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

Koa官方文档:https://github.com/koajs/koa

Koa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koajs/koa/tree/master/lib

文章的最后,感谢你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本文给了你一点点帮助或者启发,请不要吝啬你的赞和GitHub小星星,你的支持是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

作者博文GitHub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dennis-jiang/Front-End-Knowledges

作者掘金文章汇总:https://juejin.im/post/5e3ffc85518825494e2772fd

我也搞了个公众号[进击的大前端],不打广告,不写水文,只发高质量原创,欢迎关注~

手写Koa.js源码

上一篇:Flutter-AppBar


下一篇:Android双卡打电话和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