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定位技术与VR结合,将加快VR在C端的普及进度。
“我很喜欢搞事情,但我只搞能够挖掘出商业价值的事情。”NOLO VR创始人&CEO张道宁说。
看商业价值搞事情,NOLO VR为空间定位而生
和大多数靠家里给生活费的大学生不一样,张道宁从大一开始,就喜欢“搞事情”养活自己。通信专业的他,不仅参与过机器人研发,还在研究生期间与Google的联合实验室一起做项目。
毕业后,张道宁进入了IBM中国研究院,在那里工作了半年的时间,并参与研发了Bluelink物联网中间件。
随着研发经验的积累与国内技术创业环境的改善,15年,张道宁创立了NOLO VR,专注于空间定位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在他看来,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面很广,是一个有着极大商业价值的技术领域,例如当下大热的AR/VR交互、室内机器人导航、物流、巡线、农业无人机的末端制导、3D电视、裸眼3D平板电脑等的空间交互,都需要空间定位技术的支持。
空间定位技术与VR结合,将加快VR在C端的普及进度
16年4月,HTC与Vale联合推出了HTC Vive。张道宁表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体验后的第一感觉,那就是“不可思议”。但众所周知,当前该产品很难在C端全面铺开,因为它不仅售价和使用成本高,而且用户必须基于VR-Ready PC才能使用。简单来说,用户必须先有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再找到一个稳定的环境,打开电脑和SteamVR,而这几分钟的耗费过程是影响Vive在C端普及起来的最重要原因。
很快的,似乎是为了“弥补遗憾”,纸盒眼镜凭借着低廉的价格、极强的便捷和移动性开始迅速占领市场。但这其实是一个残缺的硬件形态,就像只有主机和显示器的电脑一样,最多只是个视频图片播放器而已。在用户尝鲜后,早晚会被淘汰。
“我们发现,空间定位技术能够解决上述的移动VR交互问题,它可以让移动VR也能够提供HTC Vive般的沉浸式体验。所以,NOLO VR开始着重发力VR,用空间定位技术凌驾VR宇宙。”
成为VR的鼠标,NOLO希望帮助所有VR设备提升沉浸感
2017年初,NOLO VR发布了其旗下首款VR追踪套件NOLO,该套件由一个定位基站、两个手柄和一个头盔定位器组成。
定位基站是NOLO空间定位功能的“中枢核心”,只有一个苹果大小,内置电池在满电状态下可持续使用4小时。该定位基站搭载了NOLO VR自研的PolarTraq三维空间定位技术,在融合超声波、激光和无线电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2毫米的高精度定位,且定位延迟<20毫秒。
头盔定位器则是NOLO提供头部6-DOF空间定位功能的部件,其通过Micro-USB连接手机或电脑供电,只要配合固定底座安装在头显上就可以使用。而交互手柄是NOLO提供手部6-DOF空间定位功能的部件,其拥有完整功能按键和震动回馈功能,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双击菜单键完成180°一键转身。
“NOLO是NOLO VR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全沉浸式VR/AR交互产品,能适配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移动VR、PC VR、一体机及AR头盔,提供空间定位与交互支持。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VR的‘鼠标’,让所有的VR头盔成为全沉浸式VR设备。”
VR体验重在交互,手势识别尚未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
正如张道宁所说,沉浸式体验是VR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众所周知的,要做到完全沉浸,就必须做好交互。
可以看到,为加强用户体验时的交互性,行业各领域都在努力着。无论是在提升内容精良度、硬件性能,还是加强大空间定位、动作捕捉技术的精确度等的过程中,交互性都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在动捕技术方面,技术门槛甚高的手势识别技术无疑已是行业争相涉猎的领域。
然而,张道宁却认为,手势识别尚未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
“找不到刚需应用场景是手势识别技术在商业化棉铃期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该技术存在两个致命缺陷。第一,手势识别没有极高的鲁棒性(可靠性),它不能保障用户每一次的动作都能被抓取和识别出来,出错率一直居高不下;第二,它不能给予用户物理反馈。对于用户来说,交互一定要有反馈,举个例子,我在VR世界里拿起了一个东西,我需要感知到我手中有东西,也就是有触感和重量感。很明显,目前的手势识别技术还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说VR行业已进入初期发展阶段,那么手势识别技术可以说是才刚刚开始。在没有办法给予用户真正的沉浸体验感之前,除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外,我们还应在原有的体验方式上多下功夫,如提升手持设备性能等。
总结
作为新生事物,VR一直凭借着各种创新刷新大家的眼球。在行业初期,打好稳固的地基尤为重要,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却并不考虑应用需求,行业发展可能会陷入混乱。
我们应该相信,只有在基础设施完善且技术足够创新的情况下,VR产业链才会快速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