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血来潮,研究了一下,文字为什么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而不是古时候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有人说是书写习惯,古代的竹简是上下的,而右手书写,左手扶卷,徐徐向左...也有人说是古代以左为尊以上为尊...貌似都有点道理,但都不直指本质,试想,文字出现的时候有竹简了么?论王权了么?...
其实这和眼睛的构造有关,和视阈有关。两只眼睛是上下齐平的,导致上下左右略有不同。在竖直方向上区别不大,只要看得舒服就可以了。通过现代检测发现,人眼能快速响应的范围跟距离有关系,一般来说就是距离越远,视角越小,距离越近,视角越大,高速公路上车距的规定就和这个有关;还有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离桌45CM时,眼睛看书的响应范围是30°左右,就是上下26厘米左右,和A4纸张的长度差不多,再大你就看不舒服;现在的10寸pad大小是26CM*20CM,少有人逾越这个大小;还有就是,一个房间里该买多大的电视,其实也有一套相应的算法,并不是越大越好,呵呵。那么在水平方向上,因为两只眼睛有一片很大的重叠区域,一般来说眼睛在水平方向上的视阈要大很多,所以一般不是很考虑这个因素,而从显示器屏幕比例的变化上看,人们也没表现出什么反感,可见一斑!
但是,视阈在左右上还是有区别,左视阈由右脑控制,偏宜结构识别,右视阈由左脑控制,偏宜逻辑控制。基本如果是“象形”文字,起初基本都重上到下排,象形文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解码”,而上下结构可以使读入速度更快。而非象形的符形文字,它的结构很重要,先由形到义再到物,需要翻译的,(字符)从左边读入,缓存(特别一个单词很长的时候),翻译,左边更有优势。当然当中国文字慢慢简化,最终其实就和英文的字符差不多了,所以其实当初中文换排版(变成现在这样子)的时候,虽然受了西方的一些影响,但是得明确这是文字“演进”的结果。
然后我们都知道眼睛有焦点的,可变焦,由晶状体控制。如果不停的变焦,晶状体会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文字等宽的时候看起来最舒服,为什么电影不能频繁或者快速的变化焦距,那样看久了会很累的...
好吧,讲多了,貌似跟设计更相关一些,呵呵,其实主要想讲代码的排版,大家都知道整齐的代码看起来很舒服,那么为什么整齐的代码会看起来舒服,怎么对齐的代码会看起来更舒服?举两个例子吧!
上面的代码其实已经经过相当的排版优化,但是依然能你的思维像乱麻一样。
等宽+对齐+留空,可以让阅读的节奏更好,而且让思维有整理的空间。
等宽+对齐+留空,可以让阅读的节奏更好,而且让思维有整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