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云牵手国家天文台,看云计算的跨界和融合

从阿里云牵手国家天文台,看云计算的跨界和融合

2017年1月22日,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在北京正式宣布“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成立,距离去年云栖大会上达成战略合作仅仅三个月,两者的合作便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次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不仅正式挂牌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还实现了之前提出的虚拟天文台上云第一步的工作:LAMOST的产品数据已上传到云端。一个原本属于互联网范畴的阿里云,一个属于天文领域的国家天文台,两个本不相干的企业和单位能“走”到一起,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牵手”,看似“跨界”,其实却是两者科学大数据与丰富的云资源和深厚信息技术的“融合”。


看似云的跨界,实则技术的升级


如果说将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的“牵手”看做跨界合作的话,那么阿里云可能算得上一个频繁“跨界”的能手了。2015年7月份,阿里云联合中科院成立量子计算实验室,实验室将结合阿里云在经典计算算法、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中科院在量子计算和模拟、量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颠覆摩尔定律,探索超越经典计算机的下一代超快计算技术。这一次的合作尽管都发生在科技领域,但云计算和量子计算其实界限还是非常明显,阿里云和中科院的这次合作应该也算“跨界”。


阿里云和华大基因的合作堪称“跨界”的典范,一个云计算服务商到底怎么介入到基因研究领域?这恐怕是很多人看到这项合作的第一疑问。“随着运行在阿里云上的 BGI Online beta 版本上线,人类距离24小时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梦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句话应该是对阿里云和华大基因合作原因的最好解释。阿里云在这次合作中扮演的是基础能力输出的角色,华大基因BGI Online就是部署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并成为首个完全部署在阿里云上的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看似是云计算的跨界,其实是华大基因借助云计算实现技术能力升级,以适应随着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而出现的数据爆炸式的增长。


除了天文、量子、基因,阿里云跨界的脚步还进入了气象、地震、医疗等领域,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时,阿里云和国家气象局达成合作,国家气象局将通过阿里云大数据平台向公众开放气象服务数据。而类似的跨界合作还发生在阿里云和国家地震局;阿里云和华山医院,利用云计算来“计算”地震;利用云计算来模拟人体临床实验加快新药面世的步伐。这样的合作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各行各业数据爆炸式增长,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存储和分析带来新的挑战。而阿里云的跨界,其实就是通过计算能力、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输出,为各行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核动力”,看似跨界的背后,其实是传统行业借助云计算实现技术升级以支持业务创新。


当然,阿里云的频繁跨界其实也有自身的“诉求”。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对数据的价值极其肯定,并且金句频出,“数据越用越值钱”,“原来的机器吃的是电,未来的机器吃的是数据”,“数据人家用过之后你用,你越用越值钱的东西”。可见,在DT时代,尤其是云计算的发展从来都是数据的游戏。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地震局、华大基因、华山医院、中科院等单位的合作,其实就是奔着“数据”而来,传统企业的海量数据将极大地帮助阿里的计算输出和数据输出的商业战略完成。


产业融合加速,云计算成创新驱动力


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为例,这个坐落在贵州号称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每天将产生50TB(1TB=1000GB)的数据。而到2025年,根据预测,天文观测相关的数据采集量将达到每年250亿TB。这样量级的天文数据,不可避免地在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技术难度。这只是个例,在国家天文台还有更多这样的“数据”,它们蛰伏在各个IT设备中,成为无法开采的巨大金矿。


而通过和阿里云的合作,让国家天文台的海量价值数据可以更好地被利用。目前我国天文领域第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产品数据已经上传到了云端,即将通过云端分享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未来,随着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深入,包括AST在内的多个天文观测设备都将通过云端共享天文观测数据,向全社会开放。届时,不管你是天文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都可以通过云端的平台来访问你需要的天文数据,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天文领域的研究,让国家天文台的海量数据焕发出其应有的价值。


其实除了天文学,还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密集型学科,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突破了发展瓶颈。比如,中国地震局应用云计算技术,把原本需要一年计算时间的整个中国数千个地震台两两之间的五年数据的计算任务,在云计算中狂飙,48小时之内就计算完成了。再比如,阿里云与华大基因达成的2020计划:在2020年以前,用24小时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样本处理、测序、数据分析全流程,成本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内。当然还有阿里云和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和,无不是通过云计算能力的输出,加速了产业融合,让传统科研跑在了云端。


所谓的“跨界”,其实就是不同产业的融合,云计算作为水电一样最基础的“能力”正在进入各行各业,并成为各行各业新的创新驱动力。尤其是数据密集型学科,依靠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数据上云,实现最基础的学科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解决科研过程中数据方面的瓶颈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就是计算之外的价值,也是“无法计算的价值”。金融、游戏、政务、电商、医疗等……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开始创新采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创造,DT时代的帷幕已经来看,云计算的发展将成为各行各业最大的创新驱动力!

上一篇:彩电市场渠道变革,高端通道是捷径?


下一篇:渠道之外,vivo还有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