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闲来无事,翻了下co的源码来看,源码短小精悍,算上注释,一共240行左右;
决定写一篇博客来记录下学习的心得。
TJ大神的co:https://github.com/tj/co
作用:
co通过将Generator函数拆成一个Promise将码农从callback hell中拯救了出来;
下边放出一段代码,对比下co与普通回调版本的区别:
1 /** 2 * 回调版本 3 */ 4 5 let fs = require('fs') 6 7 fs.readFile('./package.json', (err, data) => { 8 if (err) { 9 return console.log(err) 10 } 11 console.log(data.toString()) 12 fs.readFile('./package.json', (err, data) => { 13 if (err) { 14 return console.log(err) 15 } 16 console.log(data.toString()) 17 }) 18 }) 19 20 /** 21 * co版本 22 */ 23 24 let co = require('co') 25 let fs = require('fs') 26 27 co(function * () { 28 let a = yield fs.readFile.bind(null, './package.json') 29 console.log(a.toString()) 30 let b = yield fs.readFile.bind(null, './package.json') 31 console.log(b.toString()) 32 }).then(console.log, console.error)
从代码上看,貌似co是一个同步执行的过程呢。当然,也只是看起来像而已。
正题:
先来说一下co整个执行的过程:
- 调用co,传入一个Generator函数,函数会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
- 如果传入参数为Generator函数,会执行该函数来进行Generator的初始化
- 手动执行一次next() 这时Generator函数就会停在第一次遇到yield关键字的地方
- 获取到yield后边的值,将其转换为一个Promise函数,然后执行之
- 重复上边两步,直到函数执行完毕
co关于yield后边的值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只能是一个 Function|Promise|Generator | Array | Object;
而 Array和Object中的item也必须是 Function|Promise|Generator。
并且关于function 普通函数并不一定会得到预期的结果,co需要的是 接收一个回调函数 并执行的函数,类似于这样:
1 function doSomething (callback) { 2 callback(null, 'hello') 3 } 4 co(function * () { 5 let result = yield doSomething 6 console.log(result) // => hello 7 })
总而言之,co执行的肯定是一个Promise,而co会帮你把其他几种类型的值转换为Promise,co绝大部份的代码都是在处理类型的转换;
当然,在讲类型转换的那一块之前,还是将co执行Generator的那几个函数说一下子,也就是调用co返回的Promise中的那三个函数(onFulfilled、onRejected、next);
因next与Generator对象的next方法名相同 这里使用 gen.next 表示 Generator对象的next方法。
onFulfilled:
调用gen.next并将上次执行的结果传入gen.next;
调用next,将gen.next返回的值传入next。
onRejected:
执行流程与 onFulfilled 一致,只不过是将调用的 gen.next 换为了 gen.throw 用来将错误异常抛出。
next:
函数会判断传入参数的done属性,如果为true( 则表示该Generator已经执行完毕),会调用co返回的Promise对象的resolve方法,结束代码执行;
如果done为false 则表示还需要继续执行,这里会将 yield后边的值(参数的value属性)转换为Promise,并调用then方法传入 onFulfilled 和 onRejected两个函数。
co整个的执行流程其实就是这样的-.-
剩余代码所完成的事情就是将各种不同的类型转换为可执行的Promise对象。
thunkToPromise(Function):
函数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在Promise内部执行了传入的function;
并会认为回调的第一个参数为Error(这个貌似是个标准...);
将其余参数打包到一个数组中返回。
arrayToPromise(Array):
Promise有一个方法叫做all,会返回数组中所有Promise执行后的返回值(如果有其中一项被reject掉,所有的都会被reject);
方法会返回 Promise.all() 的执行结果
1 Promise.all([ 2 Promise.resolve('hello'), 3 Promise.resolve('world') 4 ]).then(data => { 5 console.log(data) // => ['hello', 'world'] 6 })
objectToPromise(Object):
函数用来将一个Object对象转换为Promise;
应该是co源码中行数最多的一个函数了 具体做的事儿呢;
就是将一个Object的每一个key都转换为Promise,并塞到一个数组中;
执行Promise.all()将上边的数组塞进去;
当某一个key所对应的Promise函数执行完毕后,会将执行的结果塞回对应的key中;
全部执行完毕后,就会返回该Object。
1 { 2 a: Promise.resolve('hello'), 3 b: Promise.resolve('world') 4 } 5 6 // => 7 8 { 9 a: 'hello', 10 b: 'world' 11 }
其余的几个函数就是判断类型了, isPromise、isGenerator、isGeneratorFunction、isObject。
小记:
因我司在用koa来搭建web项目,所以会接触到这些东西,就想写点博客记录一下;
本人文笔简直负分,望各位海涵,如有什么不懂的,欢迎邮件骚扰。
文章相关代码会在GitHub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