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要落地还需解决终端尺寸和寿命问题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颠覆人们对事物的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一次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元。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人类社会从实体世界、精神世界、虚拟世界、到实体世界,进入了螺旋式发展的回归。物联网应运而生,它是超越智能化与超越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的全新体系,是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

全球都将物联网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确立未来信息社会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高30倍,物联网将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事实上,物联网这个概念在国内已经屡见不鲜。自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就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了*工作报告。而随着这两年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智能硬件火爆,意义更广泛的物联网概念也重新兴起。

那么,什么是物联网?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物联网首席科学家、物联网无线技术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成都德杉科技创始人欧阳俊教授为我们解释道,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

物联网系统有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的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欧阳教授说,物联网的核心是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通常由存储标识物信息的电子标签、用于读写标签数据的读写器以及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软件组成。所以,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RFID。

但是,物联网概念从20世纪8、90年代年起开始萌芽,十多年来并没有完全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欧阳教授说,物联网没有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尺寸和寿命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系统复杂,既需要天线、射频前端、基带信号处理、传感器采集、供能等方方面面,其尺寸必然很难缩小,且耗能使得其难以长时间使用也是其无法大规模应用最大的问题。

基于此,欧阳教授率领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团队所研发的物联网项目,就是一种全生命周期植入式的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技术,其产品作为一种无源小尺寸远距离的物联网终端,可植入到物品内部,通过传统RFID原理和设备实现完全无线无源的既有身份识别又能实现传感器传感信息收集的无线模块,实现全生命周期物体管理,从而解决物联网终端的尺寸和寿命问题。

2016年物联网迈向2.0时代,全球生态系统加速构建。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随着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大力开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市场的驱动,将激发我国物联网市场的需求。在*的政策支持下,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联动起来,大家一起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将物联网产业做起来,让身处其中的企业享受到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但是物联网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还不仅仅是解决物联网终端的尺寸和寿命的问题。毕竟物联网关注的是制造环节间的协同、行业间的融合,以及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边际效应,促成零边际成本的形成,成为智能制造多业态的运营商,成为经济的运行平台。物联网应用的思维需要开拓,尤其是对于企业主而言,了解物联网如何结合自己的行业做好物联规划。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上一篇:日立数据系统亚太地区年度CIO峰会召开


下一篇:记一次8小时惊心动魄的服务器+网站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