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4.2 视频监控依然存在问题

4.2 视频监控依然存在问题

自 2013 年以来,广东省接入*网的一级视频监控点达到 17 万,其中新建视频监控系统以200 万像素高清视频为主,部分为 500 万像素,所有探头每天的存储数据增量达到 7.7 PT。由于视频图像数据量大,接入*网的监控视频采用分布式存储模式,即原始视频存储在地市、区县、派出所的监控中心,省级平台只是调取重点线路或者指定视频。一般监控视频存储期为 15~30 天,重点视频图像信息省级数据库的一般信息存储期为 7 天,特殊情况的视频片断或截图保存 1 年。卡口、电子警察拍摄的车辆图像也是类似的存储模式,一般过车图片保存期 1~3 个月,确认处罚的违法车辆图片保存 2 年。而未接入*网的 140 万路社会监控视频,则保存时间只有 3~30 天。因此,许多案件发生、发现后,希望寻找线索、采集视频图像证据时,无法调取到历史监控视频和历史卡口过车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共设有超过 2 000 万视频监控设备,并且其视频监控技术在经过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之后,已基本能满足跨越时空域获取视频图像信息的要求。虽然中国视频监控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但快速的发展带来的是海量摄像头的架设,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视频信息。由于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对视频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能力非常薄弱,而视频信息又有着高度冗余和形象化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于人工监视、图像数据利用率低、消耗存储资源巨大、检索困难等缺点,制约了视频监控的深化应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这些海量的视频信息,实现视频监控的智能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地说,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视频监控系统海量冗余信息与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间的矛盾。

视频数据的特点是高度冗余和形象化,但目前对视频高效自动化处理的手段非常少,系统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为弥补处理能力的不足,需要大量的人力实时值守或事后浏览。在实际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中,一个监控人员往往负责几个甚至更多的监控摄像机的内容观看。对于大型公共场所动辄上千台监控摄像机,只能选择一到两路重点观看,并且监控效能也受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

由于缺乏视频自动处理的技术手段 , 视频监控系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发现异常事件,更做不到对大范围内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等宏观事件进行预警、研判。

二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数据孤岛效应,资源整合和互操作困难。

首先,海量的视频数据与有限的共享带宽之间的矛盾,使得数据共享的通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次,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感知数据的融合也存在问题,例如与 RFID 的身份验证系统的融合、与*数字化单兵信息的交互,这些多源的图像融合感知能够为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视频监控系统海量数据与有限存储空间之间的矛盾。

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数据的海量性质在数据存储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数以万计的视频监控系统,其所需的存储空间是一个天文数字。视频压缩方式普遍采用与内容无关的通用流媒体压缩方式,缺点是视频图像的大量细节被抛弃,而这些细节往往又是判定嫌疑对象所希望保留的信息。

四是高效精准的视频检索手段缺失。

目前,视频监控系统没有一种高效精准的检索手段,只能依靠原始的人工浏览方法查找视频。这样,在大规模公共场景的视频监控系统中查找一个视频片段,仅仅依靠人工逐段浏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上一篇:智能安防市场的痛点是什么?


下一篇: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助理,是《棋魂》中的佐为还是蜡笔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