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重构》诞生至今有近17个年头了,日常开发中大家谈到重构,要么非常随意,认为重构就是改代码;要么非常谨慎,把重构描述成焦油坑,像瘟神一样敬而远之。针对最具挑战性的遗留代码重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谈论任何事情,都该有它的上下文。本文谈论的技术背景是大型通信类产品,对于互联网产品不一定适用。另外,本文也不会涉及重构技术,有兴趣读者可以读《重构》或者《Effective Refactoring in C++》。
遗留代码重构决策表
遗留代码的重构属于《重构与收拾屋子》提到的“大扫除”或“装修”场景。对遗留代码进行重构,很容易形成“吃力不讨好”的局面,究其原因,我们先回顾下重构的目的:- 提高可理解性
- 降低修改成本
基于上述场景分析,定义了遗留代码重构决策表:
refactor-decision-list
从重构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综合考量、打分,给出一个简单、可度量、易被执行的决策表。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下每条决策项:
收益
1.性能瓶颈
看到这条,你一定很不解:一些经验也告诉我们,软件的扩展性,常会牺牲一些性能;再看看《重构》书中一段描述:为了让软件易于理解,你常会做出一些使程序运行变慢的修改
关于性能优化,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我们先看结果,重构会给我们带来如下在性能方面的改善:
- 结构良好的代码,在性能分析时有更细的粒度,更容易发现性能瓶颈
- 逻辑清晰的软件,更容易反映软件业务本质,而清楚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对性能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 对软件结构的调整,使得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合理,可以大量减少内存浪费
- 多核、分布式场景下,性能的瓶颈往往不是计算本身,而是不合理的调度,对软件结构的调整,可以从根本上解除该部分约束
2.高危、高频故障
看到这条,你又开始不解了,重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故障本身就是软件在特定场景下的错误行为,所以重构是改变不了故障本身的。那对高危、高频故障模块,重构的价值在哪里呢?- 某模块故障总是消灭一波,又来一波,攻不死,杀不完,一方面,说明该模块需求变化还是很频繁的,另一方面,说明模块设计出了问题,要么是逻辑混乱,要么是内部耦合太大,这些都可以通过重构来消除。
- 重构的一个目的是“提高可理解性”,逻辑清晰、整洁的代码,使故障就像白墙上的苍蝇,很容易发现,解决。
- 重构的另一个目的是“降低修改成本”,软件容易修改,需要软件遵循开放封闭原则,修改代码不影响原有功能,也就避免了增加功能、修改故障引入的新问题。
- 故障数是一个容易度量的指标,效果很容易可视化。
3.新功能扩展困难
软件之所以需要设计,而不仅仅实现功能,一方面可以被复用;另一方面容易增加功能。新增功能困难,并非是无法增加功能,而是,增加功能需要改动很多代码,从而带来更多风险,更大维护成本。重构通过对软件内部结构的调整,不断消除重复,局部化影响,使得新增功能对原有功能影响尽量小。
4.代码逻辑混乱,可读性差
编写易读、易理解的代码,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因为它是反直觉的,它产生的价值不是对当下的自己,而是以后的自己或者其他人,需要换位思考。简单分享下自己对编码认识的几个阶段:
- 实现功能,追求性能
- 考虑扩展性,增加功能比较容易
- 考虑易理解,维护代码比较容易
- 考虑易复用,除了自己,期望他人也可以用
- 对代码重构的过程,是对代码所表述业务逻辑再理解的过程。
- 易理解的代码,更容易发现业务本质
5.人员能力提升
这里的人员能力提升包括两个方面:- 业务能力提升。重构过程中是对业务逻辑再理解的过程,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我们也更了解业务本身。
- 技术能力提升。无论是重构到Clean Code,还是重构到模式,我们的抽象能力、设计能力会伴随着这个过程逐渐提升。
风险
任何一件事,当我们看到收益的同时,应该评估它带来的风险。对于遗留代码的重构,在动工之前,我们需要回答如下问题:- 重构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因为在重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抉择和舍弃,如果没想清楚我们的主要目标,容易摇摆不定或者迷失了方向。
- 重构的范围是什么?重构最容易掉入的一个陷阱就是,重构范围越来越大,大到无法收手。
- 重构的计划是什么?虽然重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极端场景下,重构的结果给当初认为的完全不一样,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时间盒,在它的约束下,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达成我们预期的目标。
- 重构真的必要吗?有没有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虽然我们鼓励用技术解决问题,但生活中的确存在很多在研发来看很重要,从商业角度“然并卵”的事。
1.人员支撑情况
人是重构的核心资源,靠谱的人才能做出靠谱的产品。一方面,重构的质量、完成的速度依赖人,另一方面,重构过后代码的维护及架构的演进也依赖人。需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重构要求不能改变软件的外部行为,我们还期望通过重构可以简化设计,缩小业务与实现之间的Gap,这就需要有熟悉业务人员。你可能会说:“业务全在代码里了,自己看不就行了”,说的没错,只是太累了
- 严格按照重构手法,基本可以做到重构前后业务逻辑的一致,这就需要至少有人熟悉重构技法。
- 高效率来自专注,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或者任务不断切换,结果往往劳力又劳心。
- 团队中有Tech Lead,不但可以帮助提升团队重构技能,在团队产生技术争执时,还可以进行裁决。
- QA是团队交付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重构过程中,能不断得到对重构质量的反馈,可以大大降低重构带来的风险。
2.重构周期
每个产品都有版本计划及市场使命。如果产品即将退市,对它进行的重构,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重构后的软件已经没有上场表演的机会。重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重构时间,选择能切入的时机。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Small Step重构,把重构任务进行拆解,切分到一个个迭代中增量完成。遥遥无期的重构,由于项目看不到短期收益,容易动摇支持重构的决心;另外,在重构期间,可能还不断有新功能加入,为了做到可以替代原有产品,在重构同时,还需要不断追赶这些功能,巨大的压力,容易使团队身心疲惫。
3.代码度量数据
平均圈复杂度、函数平均行数、代码总行数、重复度等代码度量,可以作为是否进行重构的参考,也是预估重构周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重构过程中,在CI部署代码度量检查,可以看到代码复杂度不断下降,提升坚持重构的信心。4.自动化测试包围情况
保证重构“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待重构代码已经有大量自动化测试用例包围。考虑如下情况:- 测试用例最好是基于业务进行拆分,并且覆盖场景比较全面
- 测试框架支持不同平台,可以减少重构对平台环境的依赖,*选择
- 如果已有测试用例执行速度较快,可以保证重构有更好的节奏感。
另外,在CI中部署分支覆盖率监控工具,可以感知到分支覆盖情况逐渐变好,在代码重构完成同时,也交付了一份自动化测试用例(当然,分支覆盖率仅能保证分支被跑到,并不能保证逻辑正确)。
遗留代码重构决策表(Excel版)
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liyongshun/refactor/blob/master/refactor_decision_list.xlsx
本文转载自 简书 本文作者 :李永顺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5448ec4be7b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