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重要理念摘抄

作者—李笑来

点评

点评此书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这看似是讲了一些大道理,其实是细节决定成败,天道酬勤的道法使然

希望时间也是我的朋友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

了解心智的力量

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

俗话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猎头也肯定有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


何谓心智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人类之所以与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页”,乃至于人类天生拥有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学习能力。透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

当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可以(也根本就应该)控制我自己的大脑的时候,我觉得我居然不用死就可以从头再来,这该是多么神奇。

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

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总那么没记性了吧?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

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精确感知时间

我崇尚公平,向往*,渴望平等,憧憬希望。

一位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概括说,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这种大师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遥不可及,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

一度确实可能的“随心所欲”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成年时的苦恼,老年时的绝望。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看着自己的本子,发现今天做了很多事儿的话,一定会很开心。

第一个良好的习惯:
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几乎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
这个良好的习惯是: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那是在浪费时间。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

有一句话曾令我印象深刻,说,“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我还是觉得,无论变化多块,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信息爆炸使得我们处于人类历史上进步最为惊人的时代,日新月异这个词已经不够——用“分新秒异”都不过分。

不夸张地讲,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干脆就是忘了本。

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然而,于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避开另外一个陷阱——不要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这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很多学生,仅仅因为讨厌英语老师,就开始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来看,在某一个阶段里,你必然只能遇到一两位好的老师,以及许多平庸的老师,和那么一两位甚至可能令人生厌的老师——相信我,他们也恨你,如你恨他们的话,每个人在这方面都非常敏感。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他希望的是得到一个灵丹妙药,就着一杯凉白开灌下去之后就从此与众不同、焕然一新、重新做人。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当然,直到今天也不得不时时挣扎——经常需要静下来独自一人“狠斗私字一闪念”。

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没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个社会确实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当然没什么不对的。可是,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仅仅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公平,还不如花时间做些真正能够改变点什么的努力。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 年)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谓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

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富兰克·H·奈特(Frank H. Knight[插图])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的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走在芸芸众生当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

电影之所以精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时间段上的压缩——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

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李宗盛在《凡人歌》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听得我心惊胆颤。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另外,还有特别好玩的心理学现象。如果,你相信好运气,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你的生活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
——

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

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几分钟而其后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往往只是水分,30分钟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

反倒是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

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
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事实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财富的家族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荒蛮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请注意前半句。

仔细注意就会发现,所有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满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不是编故事的人胡说八道,而是,只有这样才最真实。

读苏东坡的《留侯论》中的文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补记

新东方动辄几百人甚至过千人的大课堂可谓全球独一无二。在大课堂上一讲就是六七年,期间学生数万,最大的经验就是: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败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

来自微信读书

上一篇:开放下载!《阿里云存储白皮书》全面解读阿里云存储二十年的技术演进


下一篇:阿里云存储案例样板间邀请您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