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其实就两种。一种是以鼓励激发人性善的一面而形成商业模式。另一种把满足和放大人性恶的一面作为业务的源动力”。
水滴公司,应该是前一种。
12月5日,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发表了《水滴筹欢迎大众的监督,希望重新赢得信任》的公开信,这封信,很诚恳,沈鹏回顾了水滴公司创办初衷——“用互联网科技助力大病患者脱离危难”,他也反思了实现这一愿景过程中公司管理上出现的问题,譬如线下“顾问”扫街推广与公众误解的“提成”,当然,沈鹏也公布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包括强化培训,规范服务审核等措施。
公开信中,沈鹏提到公众对水滴公司以及水滴筹的误解:“有些网友把水滴筹理解成了慈善公益组织,其实水滴筹的核心本质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能够帮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向朋友们求助,更高效率地解决医疗资金问题”。
公众对水滴公司的误解,说到底,是“社会企业”的创新实践与传统观念的矛盾造成的,当然,此次媒体曝光的水滴公司管理上的问题,也与水滴公司的性质有关,这是“社会企业”与传统管理方式的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水滴公司不是公益组织,而是科技公司。在科技企业基础上,水滴公司也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概念有所不同,国内许多权威机构将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称之为——社会企业模式。
沈鹏坦言,“从诞生第一天起,我们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出现的,水滴公司的创业初心是“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我们聚焦互联网大健康保险保障领域,希望为广大网民提供事前保险保障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患病后的救助”。
我们以水滴公司覆盖业务来看,水滴公司旗下有“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三个板块,简单概括,水滴公司业务有左右两块,左手是偏社会价值,带公益色彩,右手是偏商业价值,是更纯粹的商业行为。
我们可以说,水滴公司是以互联网的方式,创新的利用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司。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创新性结合,是水滴公司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最大的不同。当然,这种创新方式,也是水滴公司引起部分人质疑与争议的源头。
2018年,水滴公司获得“年度社会企业奖”,获奖理由是“有效地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美国哈佛大学学者Julie Battilana将类似水滴这样的机构,称之为“混合组织”hybrid organization。
这类组织首先面临的是公众的传统观念与认知偏差:那就是“营利”与“非营利”的二分法,商业的归商业,公益的归公益。长久以来,公众认为商业营利与社会价值创造,应该是相互独立。当然,这两年,随着水滴等混合组织hybrid organization(或社会企业)的日益壮大,我们突然发现:企业的商业收入与社会价值的相关性,两者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水滴公司是企业,不是公益机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滴为代表的社会企业比传统的公益机构,更有效率且可持续的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还以水滴为例:水滴旗下有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水滴筹是“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侧重社会价值;水滴互助,是会员互帮互助的互助社群,它是社会价值与商业之间的平衡;水滴保险商城,产品自如其名,前端集合各家保险公司产品,为用户提供购买指南的互联网平台,是水滴公司业务中是最商业的。
水滴的产品设计中是层层递进,从社会价值向企业的商业价值渐进,也是“组织的混合”。这种递进与渐进,也反应在它的数据上:水滴筹累计为80多万经济困难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筹款服务,累计筹款金额超过100亿,帮助人次超过3.4亿(截止2018年9月底);水滴互助,目前划拨8155个家庭,共计11.16亿,参加互助会员一共8063万(截止2019年11月底);水滴保险商城是在2019年5月开始探索线上销售保险,官方除了披露长险单月新单化保费20倍增长,月度复合增长率超60%以及11月新单年化长险保费突破1亿,并未其他数据披露。
这种递进,当然也反应在企业“营利”上:水滴筹,是免费的,并且,水滴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救助金的方式帮助用户承担了支付渠道手续费;水滴互助,互助金平台收取8%的管理费。
水滴筹这一带着社会价值的免费求助工具平台背后,除了支付渠道手续费,水滴公司也需要承担这一平台的带宽、存储等运营成本,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信息审核时必要的运营成本。所以在水滴公司的产品设计中,水滴保险商城这一商业行为,对水滴筹,也有很好的“反哺”。
水滴在产品设计上从社会价值向企业的商业价值渐进,并未改变水滴公司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本质,只是,这种兼顾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方式,是“混合组织”的创新实践所在。
我们可以理解为,水滴筹对水滴保险商城以影响力和人群、流量,水滴保险商城“反哺”水滴筹以运营资金——水滴筹,说到底是“互联网免费求助工具平台”,不是公益机构,要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也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撑。所谓,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循环。
商业价值是水滴公司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保障,与此同时,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是水滴公司商业价值的起点。
与传统公益机构相比较,水滴公司这一“社会企业模式”也是实现社会公益实践中兼顾效率与可持续的方案。传统公益机构,项目落地外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募集,资金充满不确定性,也是许多公益项目难以持续落地的原因。
通过社会企业,“有效地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在全球实践创新中正逐渐成为共识。
当然,这样的创新,难免引起公众对水滴公司的误解,也会引发公司运营上的管理挑战:“水滴筹”核心是,免费向公众提供效率工具,切实帮助到求助用户;水滴互助,是核定信息真实性,以及管理、增值互助金;水滴保险商城,运营核心是获客,完成转化。不同的运营要求,也自然会在管理中的执行落地遇到规范变型的挑战。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意识到,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除了发布财务报告,也愈发重视企业社会价值报告。也是这两年,科技圈也有了“科技向善”的讨论,以及,企业目的与定义的重建。阿里提倡“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也是对企业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一种反思与思辨的一种表现——只有服务好客户,成就客户,员工满意,股东利益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到保障。
同样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企业价值也就顺理成章。
反观水滴公司,之所以如此重视公众对水滴公司的舆论监督,也是如此:对水滴这样实践创新的“社会企业模式”,它的立命之本,是公众的信任,它所设计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正循环”,动力源自每一个用户的信任,以及每一位参与者的善意。当然,希望公众也对水滴这样社会价值实践创新者的企业予以宽容。
点滴之水,汇聚汪洋。除了依靠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更要依靠一套良好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与管理模式。时下曝光线下管理问题的舆论监督,对水滴公司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这确实是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