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部署RPA前要进行POC?RPA不是开箱即用吗?”
其实,RPA的实施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碰坑”在所难免。
据安永报告显示,30%至50%的初始RPA项目都以失败告终。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企业在部署RPA的过程中,碰上了“实施砖墙”。
而在部署RPA前进行POC,则有助于提高RPA项目的实施成功率和可扩展性,以便更好更快地部署RPA。“
POC是什么?
概念验证
(Proof of Concept,POC)
POC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根据用户对RPA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指定的业务场景,通过对编写好的脚本进行测试,发现其局限性并提供反馈,以提前排除隐患,确保机器人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关键特点是匹配用户真实的业务场景。
可以说,POC是企业部署RPA的必经环节,企业需要POC来确定业务流程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尤其对那些尚未部署过RPA的企业而言,RPA到底能带来多大影响,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无从考证,因此更需要在部署RPA之前进行POC验证。
根据用户要求,POC大致分为两类:
01
短周期POC
周期短的POC,客户需要在短期内迅速地看到RPA的成效,这种类型的周期在2-4周内,甚至1-2周。
02
长周期POC
周期长的POC,这种类型的项目周期在4到6周左右。虽然是POC项目,但是项目的规模、周期同普通的RPA项目没有区别。
为POC选择正确的流程
RPA项目的失败大都源于选错了流程,即选择了那些过于复杂、变化多端、业务价值低的流程。那么,POC时选择什么样的流程比较合适呢?
POC的理想候选流程类型:
大小合理 | 尽量选择从效益高的小流程入手 |
相对简单 | 选择不太复杂的流程,避免流程分叉 |
基于规则 | 选择操作规则固定明确、有特定程序的流程 |
重复成熟 | 选择高度重复、成熟稳定的流程,节省时间和成本 |
业务量大 | 通过大量业务测试,可确保稳定的投资回报率 |
跨系统任务 | 选择需要用户访问多个系统才能完成的任务 |
结构化数据 | 选择结构化数据多、有稳定数据库的流程 |
快速见效 | 选择能快速产生高投资回报的流程 |
建立和执行POC的步骤
01规划
制定业务方案,其中应包括概述目标、成功标准(KPI)、项目范围、ROI预期、预算。
02评估
选定业务流程后,需要对该流程中的业务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初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POC。主要评估依据:业务规则是否固定、技术是否无法实现。
03流程准备
对业务流程执行进行详细走查,删除过时、无关或多余的步骤。可借力流程挖掘软件查看流程真实状态,提前发现瓶颈。
04技术准备
建立技术环境以支持POC,这包括:安装POC所需RPA产品的电脑,确保执行流程的相关网站和系统可以访问等。
05开发
开发POC所需的代码。预先记录流程非常有用,因为它允许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反复检查流程。任务挖掘软件是记录任务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06结果演示
为用户、关键利益相关者安排并执行自动化演示。验证成功标准,确保达到目标和目的。
POC实施小技巧
01场景选择
应挑选那些有固定规则、逻辑性强,不需要人工参与,又有大量高度重复的场景进行POC。这样便于用户快速看到成果,有利于后续RPA项目的推广。
02方案制定
制定方案,首要确定最有可能看到具有积极业务影响的流程。通过ROI(投资回报)分析,挑选最优选择,确保提升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可能性,使其在部署中获得最大价值。
03后续维护
必须要考虑RPA部署后的可维护性,这是重要测试指标之一。RPA部署必须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RPA操作脚本必须具备参数化调整,同时还必须提供模块化组件,确保在系统调整时能够快速响应。
实施POC是为了更好地部署RPA。若能通过POC快速产生高投资回报率,为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便可增加用户认可度,建立整个企业构建自动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