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1:封包事件发生的原因
s -- sent;r -- received;d -- dropped;f - forward(转送);
字段2:事件发生的时间;
字段3:事件发生的节点ID(开始端);
字段4:说明这是发生在哪一层的事件(目的端);
AGT -- 应用层;
RTR -- 路由层;
LL -- 链路层(在这里完成ARP);
IFQ -- 传出数据包队列(在链路层和媒体存取层之间);
MAC -- 媒体存取层;
PHY -- 物理层;
字段5:封包的标志标注;
字段6:封包的ID;
字段7:封包的类型;
cbr -- CBR数据流包;
DSR -- DSR路由包(路由生成的控制包);
RTS -- MAC 802.11生成的RTS数据包;
ARP -- 链路层ARP报文;
字段8:封包的大小;
字段9-12:
[a b c d]
a -- mac层标头中的数据包持续时间
b --目的mac地址
c --来源mac地址
d --数据包主体的mac类型
字段13:封包的标志标注;
字段14-17:
[......]
来源节点地址——(节点编号:端口号)
目的节点地址——(节点编号(-1表示广播):端口号)
IP头部TTL字段
下一跳的IP(0表示节点0或广播)
举个栗子:
s 1.502450667 _98_ AGT --- 1812 cbr 32 [0 0 0 0] ------- [98:0 0:0 32 0]
s(封包事件发生的原因) 1.502450667(事件发生的时间) _98_(事件发生的节点ID)
AGT(说明这是发生在哪一层的事件) --- 1812(封包的ID) cbr(封包的类型) 32(封包的大小) [0 0 0 0] ------- [98:0 0:0 32 0]
节点98上的应用程序0(端口号)在1.502450667秒时向TTL为32跳的节点0上的应用程序0发送了ID为1812,大小为32字节的CBR数据包,下一跳尚未确定。
参考资料:《NS2仿真实验——多媒体和无线网络通信》——柯志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