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ar备份和恢复Linux系统

环境:主要是针对redhat等系列系统

其实备份系统平时看来可能用处不大,因为一般平时无论是数据库,还是应用,都会做自己的备份。实在系统坏了,也可以重装,重新配置就行。

有些系统可能用了很久,转了好几个人,里面的配置可能后来的人都搞不清楚了,重新配置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这个时候系统的备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或者有时候一小心删除了某个目录也可以用备份恢复。
备份系统应有选择性的备份某些服务器系统,或某些重要的系统文件,不用全部服务器做备份。
可以专门准备一个服务器或空间,根据服务器IP创建目录,再根据日期来存放tar好的各服务器的备份文件。

备份:

一般LINUX分区至少分三个:
一个/boot分区
一个/根分区
一个/swap交换分区
我们以这个为基础来实施备份策略。

/boot分区安装系统后一般不会变动,所以安装完系统后就可以备份一份,以后如果有升级系统,可以再备份

1
#tar -zcpf /boot.tgz /boot

#备份整个根目录要排除一些动态的目录和一些不必要的目录
#备份根目录应等业务应用配置完成,运行一段时间稳定后再备份,这样以后恢复出来后也能马上使用。以后应用有重大修改,运行稳定后再备份,前面的备份就可以删除

1
#tar -zcpf /root.tgz --exclude=/mnt --exclude=/media --exclude=/proc --exlude=/sys --exclude=/boot --exclude=/root.tgz /

备份整个系统文件不仅是为了以后恢复系统方便,也可以用来直接克隆出一个系统来直接使用。

恢复:
前面备份还是很简单的,基本上就一两句命令。但恢复碰到的情况就稍微会有点复杂性。

恢复的时候可能会有好几种情况:
1、原系统还能正常运行
2、原系统彻底崩溃,进不了系统
3、磁盘损坏

1、原系统还能正常运行
这种情况下就相对简单了。
如果是误删或者是想恢复某个目录,直接在运行中的系统中用tar还原即可,就是这么任性。

1
#tar -zxpf /root.tgz -C / etc

#-C 指定还原到/根目录中,后面接上想恢复的etc目录

2、原系统彻底崩溃,进不了系统
这种情况要么进单用户模式,要么就只能用光盘进rescue救援模式下还原了。
如果还能进单用户模式,进入单用户模式下,直接恢复

1
2
3
bash-4.1#tar -zxpf /root.tgz -C /
bash-4.1#reboot
#可以有针对性的还原某个文件目录,如果不知道坏在哪里,直接还原整个根目录

如果连单用户模式都进不了,那么只能用光盘进rescue救援模式下还原了。
光盘启动,选择rescue模式:
启动shell:

1
2
3
4
5
6
7
bash-4.1#chroot /mnt/sysimage
sh-3.2#tar -zxpf boot.tgz -C /
sh-3.2#tar -zxpf root.tgz -C /
sh-3.2#grub-install /dev/sda
#这步看具体情况要不要执行,如果连单用户模式也进入不了,可能是引导出了问题,就可以选择重新安装一下引导
sh-3.2#exit
bash-4.1#reboot

3、磁盘损坏
这种情况下,就相当于连rescue模式下,都没有办法chroot原来的系统了,可以看作原来的系统文件完全丢失了。
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是用原来的tar备份克隆出来一个系统了。因为已经没办法在原先的系统上进行还原了。

其实前面讲这么多,最主要就是想讲这种方法,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有点技术含量。
这种克隆恢复需要注意好几个地方,就没有像前面几种方法那么简单了。当然,一旦操作熟练了,其实也不难。

 

A:用光盘启动到rescue模式下
要启用网络,方便后面下载备份到本地
进入Skip模式
用tar备份和恢复Linux系统

进入shell start shell

用tar备份和恢复Linux系统

B:根据原来的分区情况进行分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boot /dev/sda1 200M
/ /dev/sda2 10G
swap /dev/sda3 2G
 
bash-4.1#fdisk /dev/sda
n
p
1
1
+200M
 
n
p
2
default
+20G
 
n
p
3
default
2G
 
t 设置swap分区格式
3
82
 
a 设置boot分区为启动分区
1
 
w

C:创建目录并挂载分区

1
2
3
4
5
6
7
8
bash-4.1#mkfs.ext4 /dev/sda1
bash-4.1#mkfs.ext4 /dev/sda2
 
bash-4.1#mkdir /mnt/root
bash-4.1#mkdir /mnt/boot1
 
bash-4.1#mount /dev/sda2 /mnt/root
bash-4.1#mount /dev/sda1 /mnt/boot1

D:下载备份并还原root.tgz/boot.tgz:

1
2
3
4
5
bash-4.1#tar zxpf root.tgz -C /mnt/root
bash-4.1#tar zxpf boot.tgz -C /mnt/boot1
 
卸载/boot分区,chroot后在挂载
bash-4.1#umount /dev/sda2

E:切换到chroo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ash-4.1#chroot /mnt/root
 
注意:切换chroot后,前面的引导前缀是会变的。
原先前缀是bash-4.1#
切换后是sh-4.1#
 
创建没有备份的一些系统文件
sh-4.1#mkdir /boot
sh-4.1#mkdir /proc
sh-4.1#mkdir /mnt
sh-4.1#mkdir /media
sh-4.1#mkdir /sys
 
安装启动信息
sh-4.1#mount /dev/sda2 /boot
sh-4.1#grub-install /dev/sda

F:修改uuid
这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原来备份的引导盘和硬盘uuid跟新的是不一样的,用原先备份的引导文件去开机,是没办法成功的。
这里需要查看新的硬盘的uuid,再修改几个文件,替换掉原来的uuid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h-4.1#blkid /dev/sda1
sh-4.1#blkid /dev/sda2
sh-4.1#blkid /dev/sda3
 
sh-4.1#vim /boot/grub/grub.conf
root=uuid=修改成上面查出来的uuid
 
sh-4.1#vim /etc/fstab
uuid=修改成上面查出来的uuid
 
sh-4.1##exit
bash-4.1#reboot

完成

上一篇:用lshell+脚本实现堡垒机(跳转机)功能


下一篇:k8s容器云架构之dubbo微服务— K8S(11)配置中心实战-单环境交付apollo三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