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特别是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极大催生了众多线上新业态,另一方面,95后接棒消费的当下,极大挑战了传统应用交互方式,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新考验。2021年,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技术的发展,市场与用户的变革以及政策的三重驱动,让企业数字化转型从选择变为必然。
越来越多企业拥抱互联网,接受大规模、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也让IT运维服务在企业中脱离半隐形的状态,变得迫切和重要。前瞻预测,2025年中国IT运维管理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668亿元。
企业对IT运维的依赖越来越强
SmartBear研究曾表明,Amazon加载时间每延长1秒,一年就会减少16亿美元的营收。而“1秒”其实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影响这“1秒”的用户服务体验因素,可能涉及地域、终端、网络设施、中间件、数据库等这一复杂的全链路,传统APM、NPM等不同维度的IT运维服务产品,可能对这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例如ITOM市场成长最快的领域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强调的是应用性能的管理和监测,也就是关注企业APP或其他应用自有代码的性能,是传统企业相当认可的解决方案。它可能从应用角度出发给出“1秒”的答案,但从全链路角度来看,APM类产品的监控无法覆盖网络节点,对于非自有代码束手无策。
对于这一点,企业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随着IDC软硬件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细分领域深度服务能够成为企业的“止痛药”。基于AIOps平台、IT基础架构监测工具、应用程序性能监测等分类下的垂直类产品,使企业跳出需要不断堆积IT运维人才的循环,因此企业对第三方IT运维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期待越来越高,服务方也基本在下游产业布局上都会有自己的重点。另一方面,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升级,繁多的监测工具,日益复杂的IT系统架构,海量IT运维数据,数据之间鸿沟的扩大等多方面原因,又使数据的实用价值缩水,成为企业的另一层负担。当回望起过去几年中国IT运维管理行业发展情况时,会用规模大、格局分散来形容,并且IT运维指标体系在过去二十几年当中,一直围绕着应用如何能够高可用,即“应用可用”,显然,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面对“挑剔”的95后新世代,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对全链路有所掌控,更深入的了解和满足用户。
阿里曾讲的一句话:“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想要让两者真正紧密结合,除了上述提到的企业对于全链路的掌控力之外,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探索,例如如何抛开传统思维的束缚,摒弃对用户的控制论,让用户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如何让数据跨越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将协作能力最大化?
用户导向,打造IT运维全链路问题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完成数字化转型,国内APM第一股——博睿数据,于2021年5月26日“服务可达,达者为先—数据链DNA 2021年战略升级发布巡展”上提出了全面且富有远见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
首先,什么是服务可达?
众所周知,最初的IT体系是以“计算”为中心,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计算”为中心的数据中心逐渐被以应用为中心的数据中心所取代。而现在,博睿数据革命性提出了全新IT运维指标体系——服务可达。从应用可用到服务可达,虽然是几个字的改变,却意味着打破二十几年来的“默契”,使IT运维指标体系核心,从应用本身到用户服务体验的这一具有革命性转变,让企业懂产品,更懂用户。
那么,什么是数据链DNA?
数据链DNA是国内首倡的,打通从代码到用户全路径的创新理念。基于博睿数据已有的产品跟技术再升级,提出的创新型组合,也是博睿数据的优势所在。博睿数据COO吴静涛在阐述“数据链DNA”时表示,“相较以往AIOps智能运维概念,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有着更加领先的意义,可以打通从代码到用户(Code to Customer)访问的全过程,全数据链探知路径、性能和服务品质,形成一种创新的运维管理模型。”
•DEM(用户数字体验管理)
可监控前端APP、小程序、网页等应用的用户体验。尤其博睿数据的DEM基于用户会话的监控视角和分析模型,是国内DEM领域监控工具中独家具备了用户会话及全量访问事件监控和分析能力的产品;
•NPMD(网络性能监测和诊断)
基于博睿数据新产品Reesii NPMD,进行网络性能监测和诊断,可实现网络传输的路径发现、异常发现、故障发现;
•APM(应用性能管理)
APM可实现对代码运行效率、SQL调用效率、PaaS API调用逻辑追踪,以及微服务的性能监测。提高企业关键业务应用性能。
总结为一句话:外事不决问DEM,内事不决问APM,网事不明问NPMD。
为了快速实现相关数据的打通过程,将“服务可达”的IT运维新体系落地,博睿数据还打造了7种武器:
第一个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和手机真机APP拨测,客户APP的SDK嵌码,Browser/H5/Webview监控,确保服务可达并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个是Edge/CDN节点,通过性能监控,得到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性能表现,延迟和丢包可以作为选型依据和性能排查依据;
第三个是云服务,博睿数据每个月都会发布全中国各大云服务品质报告,这些对云服务商监控提供定期性能报告,已成为很多企业客户对多云服务的议价依据,从而提升企业客户的实际服务能力和可用性;
第四个是门户,博睿数据成立以来最根本的能力就是页面性能的调优。通过对门户的页面分析,首屏加载分析,信创环境和传统环境的灰度性能分析;可提供专业建议,来提高体验,避免劫持,从而提高可用性;
第五个是网络,NPM实时网络流数据抓取分析技术,实现抓包排错,实时流数据路径判断,快速发现和排除网络上的节点故障,比如防火墙、带宽管理、负载均衡、WAF、网关/网闸的性能问题和可用性问题,探知每一个用户在网络中流经的路径。
第六个是PaaS平台和API,通过调用逻辑的自动拓扑可视化,能够快速发现API服务异常,重载过库攻击等现网环境风险。吴静涛强调,目前国内只有博睿数据一家可以探知微服务平台的全部路径。
第七个是APM,通过字节码注入,无需开发变更,在运行环境中实现对代码执行,SQL调用效率的监控,是DevOps的必备技术,也是提升信创平台应用性能的利器。
博睿数据应对瞬时高并发性能要求,游刃有余
以中信建投证券为例,它作为行业排名前十的券商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户体量,APP的日活数据也在500万左右。对于这样体量的证券公司,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对于性能要求也是极高的。尤其是对于瞬时高并发性能的处理要求,在开盘、强涨停的时候,股民的疯狂程度很难预期,对于峰值的要求则需在微秒级。对券商来说5分钟的事故,都是很严重的事故,要上报证监会。
中信建投信息技术部总监陶剑峰发言
为了公司的高并发高可用的要求,中信建投证券自研了一套中台。众所周知,微服务开发的难点不在微服务,而是成千上万的微服务之后对链路的管理。这时候就用到了博睿数据的APM微服务产品,监控整个微服务链路,得出端到端的链路分析。如此,便让企业明白用户投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客户端的Bug,还是当时运营商有问题,应用交付有问题,还是后面的服务器有问题。通过博睿数据给出的定制化方案,可以全链路跟踪某一个客户,了解当时那一秒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企业在定位问题、处理用户投诉的时候,就显得游刃有余。
除此之外,博睿数据还把整个证券行业上市公司的券商行情交易速度做了一些性能分析和指标的排名,帮助企业知己知彼,从而更好地优化、提升自身产品性能。
博睿数据快速定位用户问题,助力业务决策
疫情之后,在线教育愈发火爆。51Talk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用户体验更是重中之重。而用户体验落实在用户端,就是上课中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能学到什么。因对音视频质量的要求奇高,故而音视频的整体体验一定要是可控的。
51Talk音视频技术总监陈震发言
在51Talk,用户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便是学生、家长,另一维度就是老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卡顿,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课程的用户体验,使得企业遭遇投诉、信誉受损。
基于此,引入博睿数据的产品数据链DNA,就能够精准地定位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崩溃点在何处、崩溃当时做了什么。而这如果通过传统的数据打点,有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此外,通过实时监测,能够得出用户体验过程中卡了多少次,各种性能状况如何,以及明确知道究竟是客户网络问题还是企业自身基建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沟通成本。
博睿数据独门功夫,加快客户数字化转型进程
博睿数据是国内老牌APM厂商,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数据技术赋能IT运维,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数字化转型。Gartner在《中国AIOps市场指南》中表示,博睿数据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强大APM背景和强大数据分析/AI(人工智能)能力的厂商。2020年8月,博睿数据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APM第一股。但在这十余年的发展中,博睿数据并未将业务停留在应用性能监测上,而是逐渐实现贯穿前端应用、中端网络、后端服务器的全业务链产品体系。
在国内IT运维更加朝着大数据、深数据管理的需求下,以AIOps智能化运维为代表的“应用可达”,在中国企业用户云迁移步伐越来越快,数据井喷、架构迭代,需要企业不断扩展感知触角的背景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部需求。监控、分析并优化企业与用户之间每一次数据互动,从用户角度出发,作用于业务本身的“服务可达”正在成为刚需。博睿数据的"服务可达"理念以及"数据链DNA"产品,所展现出的技术能力、市场洞察及超前布局能力,将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接下来博睿数据能否在帮助企业大幅增加于“互联网存量博弈”中的生存力的同时,掀起以用户为导向的新浪潮,推动全球IT运维行业的发展,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