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跳槽已经成了很多技术人员升职、加薪的一种手段。除了跳槽,其实还有公司内部晋升的方式。某次,我被热情的赵老板邀请去参观了他的公司,正好赶上赵老板公司组织对于内部员工的晋升评定答辩。既然赶上了,赵老板热情邀请我作为场外指导,参与、观摩他公司的员工晋升评定答辩。赵老板公司组织晋升评定答辩,说明了对于员工晋升这件事儿是非常重视的,有培养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意识,同时也说明了,赵老板在努力打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员工晋升的标准透明化、过程规范化,简单一句话,只要大家干的好,会让大家觉得有奔头。
赵老板制定的员工晋升标准很清晰、很简单,就只有三条:一是看价值观,是否和公司匹配,具体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考察。二是看对公司的贡献,对于公司、产品、项目各个方面的贡献程度大小,由员工所在的业务部门考察。三是看员工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技术、行业、研发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由公司总工程师、技术经理们进行统一考察。
本次员工晋升评定安排了三位骨干员工进行晋升答辩,作为晋升提拔的依据。这三位员工分别是小张、小李和小王。小张、小李和小王分别来自三个团队,其中,小张来了公司工作6、7年了,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是以初级研发人员的身份进入公司工作,目前做到了基层管理者的岗位。小李也已经在公司工作了5、6年了,小李从基层员工一步一步做起,目前也做到了基层管理者的岗位。而小王来了公司有3年多的时间了,最初也是以初级研发人员的身份进入公司工作的。
最终晋升评定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小张、小李和小王,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评定小组的认可,获得了职级的晋升和薪资的提升。赵老板虽然又要破费了,但是想着公司蒸蒸日上的业绩以及对于这几位员工平日努力工作的表现,还是整体认可评定结果的。
只是在晋级评定的过程中,三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路径差异,着实是让赵老板对公司员工的状况有了新的认识了。具体而言,在职级晋升过程中,三个人的技术成长路径是表现不同的。小张,通过了职级晋升评级,对于最新的技术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业务领域方面迅速成长。小李,同样通过了职级晋升评级,但是对于最新的技术了解掌握程度不高,根据其过去对于公司的付出,已然转型成为管理者了。最让人觉得意想不到的是小王,小王虽然进公司时间最短,但是表现出的技术专业性,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专业技能水平增长的最快,按照道理而言,小李的职级应该比小王要高,但是在评价专业技术水平方面,表现还不如小王。
参加完毕了职级晋升评级,赵老板热情邀请我共进晚餐,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又聊到了白天的话题,赵老板经过一番思索,揭示了三位人才,成长路径不同背后的原因。原来小张是最早进入公司的,小张整个人责任感特别强,平时也注重积累技术,因此不但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而且越来越多的参与接触公司的核心客户,为核心客户提供服务和支撑,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精进,也逐渐在业务领域方面开始成长。小张带着一个小团队,虽然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在从事具体的开发工作了,但是仍然坚持学习,在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保持较好。相比之下,小李一直辛勤为公司付出了很多,因为长期在团队当中承担救火队员的角色,因此,基本没有时间学习和成长。小李自己还带着一个3、4个人的小团队,其实小李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不是特别突出了。小王虽然是最晚进入公司,但是他积极主动、勤奋好学,跟随着团队当中的技术主管,主动请教学习,并且积极主动承担重点、难点的研发任务,因此成长最快,未来可期。
听了赵老板的解说,再对照白天三位的表现,我才恍然大悟,这几位应该都是赵老板公司的骨干了,三人都获得了不错的晋升,小张是技术、业务双发力,无疑是中流砥柱了。小李偏向于纯管理了,在专业技术方面稍微有点可惜,小李还带着团队,不知道小李所带着的团队成员技术水平如何?三位当中,小王是最让人惊喜的一位了。
其实员工在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公司也应该提供合适的机会,让员工有所成长,最终是双方都获益。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当中提到,“我相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被奴役的打工者,我所要做的只是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的。不迷信任何条条框框,不看重任何成功背景。我们只相信一点,学习可以改变自己。不会就学,学了就用,错了就改,就看谁快。我在读书会里讲的每一本书,都是为了我的团队而讲。他们会学习,分会也会学习。分会不仅仅是我们的代理商,我们更把他们看作创业共同体。我们的书也是为他们而讲。所以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获取行动力,自上而下获取知识的创业生态圈。”
在《第五项修炼学》当中也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看看是否对我们有所启发?
障碍4 执着于短期事件
有两个孩子在操场上打起来了,你过去劝架。露茜说:“他抢了我的球我才打他的。”汤米说:“她不让我玩她的飞机我才拿她的球的。”露茜说:“他不能玩我的飞机,因为他把螺旋桨弄坏了。”我们是充满智慧的成年人,于是我们说:“嘿,孩子们,你们要好好一起玩啊。”但是,我们自己在陷入争执时所说所做的,真和孩子们有什么不同吗?我们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即把生命看成是一系列分立的事件,而且每一个事件都应该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起因。
我们对个别事件的执着,其实也是生物进化给我们的程序编码中的一部分。试想你要构思处于生存竞争中的洞穴人,对宇宙的沉思冥想能力将不会是一项优先设计标准。重要的指标会是察觉左侧后方的剑齿虎,并迅速做出反应。好像是对我们的嘲弄,今天我们的组织和社会所面对的主要生存威胁,并不是来自突发事件,而恰恰是来自缓慢渐进的过程:军备竞赛、环境恶化、社会公共学校系统的衰败、公司产品设计或质量(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下滑等等,这些都是缓慢渐进的过程。
如果大家的思想都被短期事件主导,那么一个组织就不可能持续地从事有创意的生成性学习。如果我们只注意个别事件,那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测,以便做出最佳反应,但这不可能让我们学习如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