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推特治国”的特先生早上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鼓励美利坚的科研人员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其中有一句话令人遐想:
我希望美国公司能够通过竞争去获胜,而不是靠封杀当下更先进的技术。
发完这条推特几分钟后,在白宫大院的另一侧,艾森豪威尔行政楼,一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超级谈判正式开始。
商人出身的特先生一直奉行的是“实用主义”思想,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他的行事原则,这在向来左右逢源、冠冕堂皇的政客世界里,无疑是一股“泥石流”——不过即使如此,特先生也坚信“封杀”不应该成为人们获得成功的“捷径”。
这并不意外,很多年前一家来自美国的公司,在和中国同行的竞争中,恪守了这一原则,虽然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曾经占据优势的情况之下,丢掉了整个战场。
这家公司叫做微软。
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微软几乎就是科技巨头企业的唯一代表,他的创始人占据过多年的世界首富的位置。很多现在如日中天的数字英雄,那时候都还在“东北玩泥巴”。
如果我们时光拉回到2002年前后,此时微软在中国市场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旗下的MSN——这款当时全球最多用户的即时通讯软件,在中国遭遇了本土企业的挑战。
这一年的3月,隅居深圳的腾讯公司收获了第一亿个注册用户,而这个过程,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只用了36个月。
这款“仿自”ICQ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经过本土化改造后,以一个小企鹅的形象在年轻的中国网民中间受到欢迎。
几千公里之外的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市的微软总部并没有嗅到战火的滋味,这也难怪,在MSN的竞争对手的名单里,来自中国的QQ还没“上线”——微软的高级管理者们甚至从来没有在会议室里提到过这个名字,直到比尔盖茨收到唐骏的邮件。
很多年后,唐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MSN曾风光无限。它的用户界面及全球性等特征都成为中国网友特别是白领的首选,也成为互联网免费时代的身份体现。那时中国的小企鹅QQ刚刚开始,一个国外*品牌和一个国内品牌的PK战显得实力悬殊。
“打工皇帝”唐骏此时刚刚顶着“微软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荣获比尔盖茨最高奖项的员工”的光环升任微软中国总裁,他或许是当时整个微软管理层中,最早意识到QQ的凶悍杀伤力。
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让他坐立不安,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MSN在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份额正在被QQ侵吞,且QQ的市场增长十分迅速。”
美国人并没有采纳唐骏提出的改进MSN功能的建议,比尔盖茨坚持微软应该“全球一体化”。但唐骏并不是没有办法去狙击甚至消灭对手,他的团队建议直接“封杀”QQ。
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操作系统,Windows几乎覆盖了全中国的电脑——这些电脑分布在家庭,商场,办公室,网吧……如果就像唐骏说的,“让Windows永远装不了QQ”,这对于QQ和腾讯来说,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2、
显然,这并不是事态发展的结局。唐骏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和他的老板明白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竞争手段,虽然它十分有效,以致于后来唐骏在复盘MSN时,坦言“蛮后悔的”,正因为没有“封杀”对手,最后MSN一败再败,直至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盘点一下互联网行业的“大败局”,MSN一定能入选案例,商学院的教授们可以分析出无数条导致MSN溃败的原因,但估计没有人会认为对QQ放行是个愚蠢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唐骏和微软道德有多么“高尚”,某种程度上说,成王败寇是全世界通行的竞争评判标准。
真正让唐骏没法按下“核按钮”的原因是,当时的微软正经历了美国国会的反垄断控制调查,而伴随着微软的全球扩张,这样的指责甚至法院判决一直没有远离过这家明星公司。
2002年,盖茨还亲自因为垄断案出席法庭。两年后,微软在欧洲还收到了天价的4.97亿欧元罚金。
3、
在现代商业文明中,垄断一词一直是让大公司们害怕的一个定语。而经济学家们则普遍认为垄断对于市场效率的作用是消极的。
再回到MSN的案例,如果唐骏利用Windows系统的“垄断”地位,全面“封杀”QQ,这势必将影响影响中国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走向:在BAT三大巨头中,腾讯一角是否存在都将会是一个疑问。
罗永浩在今年年初勾起了这件“陈年往事”。在他的社交软件“聊天宝”甫一推出后就遭遇了微信的全面“封杀”。他在微博上称,反正windows他们家用MSN跟QQ竞争的时候,没有封杀QQ。
作为一款国民软件,微信的活跃用户超过了10亿,顽强地构筑起了一道坚固城墙。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强大的用户优势来自于竞争,也是移动互联网兴起过程中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屏幕上的这个APP可以成为一堵墙——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腾讯在获得了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维护良性竞争格局的责任。
中国也在2008年施行了《反垄断法》。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管是反垄断还是主张适度垄断,他们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促进市场竞争,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个市场只能存在一个大玩家。
MSN当年是这样的,特先生也是这样想,这应该不仅仅只是西洋人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