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杂记-4(迭代器&生成器)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1、迭代器&生成器
#生成器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for循环,因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对象:
g = (x*x for x in range(10))
for n in g:
print(n)
#斐波拉契数列(Fibonacci),除第一个和第二个数外,任意一个数都可由前两个数相加得到: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数列用列表生成式写不出来,但是,用函数把它打印出来却很容易:
def fib(max):
n,a,b = 0,0,1
while n < max:
print(b)
a,b = b,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print(fib(10))
#上面的函数和generator仅一步之遥。要把fib函数变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改为yield b就可以了:
def fib(max):
n,a,b = 0,0,1 while n < max:
#print(b)
yield b
a,b = b,a+b n += 1
return 'done'
#generator的执行
data = fib(10)
print(data)
print(data.__next__())
print(data.__next__())
print('干点别的事')
print(data.__next__())
print(data.__next__())
print(data.__next__())
print(data.__next__())
print(data.__next__())
#函数改成generator后,我们基本上从来不会用next()来获取下一个返回值,而是直接使用for循环来迭代:
for n in fib(6):
print(n)
#但是用for循环调用generator时,发现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语句的返回值。如果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须捕获StopIteration错误,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的value中:
g = fib(6)
while True:
try:
x = next(g)
print('g:',x)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done')
break
#还可通过yield实现在单线程的情况下实现并发运算的效果
#C:\Users\sony\PycharmProjects\s13\newprogramming\yield\yield.py
#迭代器
#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直接作用于for循环的数据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类是集合数据类型,如list、tuple、dict、set、str等;
#一类是generator,包括生成器和带yield的generator function。
#这些可以直接作用于for循环的对象统称为可迭代对象:Iterable。
#可以使用isinstance()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Iterable对象: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abc',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100, Iterable))
#*可以被next()函数调用并不断返回下一个值的对象称为迭代器:Iterator。
#可以使用isinstance()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Iterator对象: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print(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 Iterator))
print(isinstance([], Iterator))
print(isinstance({}, Iterator))
print(isinstance('abc', Iterator))
#生成器都是Iterator对象,但list、dict、str虽然是Iterable,却不是Iterator。
#把list、dict、str等Iterable变成Iterator可以使用iter()函数:
print(isinstance(iter([]),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bc']),Iterator))
#凡是可作用于for循环的对象都是Iterable类型;
#凡是可作用于next()函数的对象都是Iterator类型,它们表示一个惰性计算的序列;
#集合数据类型如list、dict、str等是Iterable但不是Iterator,不过可以通过iter()函数获得一个Iterator对象。
#Python的for循环本质上就是通过不断调用next()函数实现的,如:
for x in [1,2,3,4,5]:
pass
#等同于
# 首先获得Iterator对象:
it = iter([1, 2, 3, 4, 5])
# 循环:
while True:
try:
# 获得下一个值:
x = 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 遇到StopIteration就退出循环
break #装饰器
def w1(func):
def inner():
# 验证1
# 验证2
# 验证3
return func() return inner @w1
def f1():
print(f1)
@w1
def f2():
print(f2)
@w1
def f3():
print(f3)
@w1
def f4():
print(f4)

当写完这段代码后(函数未被执行、未被执行、未被执行),python解释器就会从上到下解释代码,步骤如下:

  1. def w1(func):  ==>将w1函数加载到内存
  2. @w1

没错,从表面上看解释器仅仅会解释这两句代码,因为函数在没有被调用之前其内部代码不会被执行。

从表面上看解释器着实会执行这两句,但是 @w1 这一句代码里却有大文章,@函数名 是python的一种语法糖。

如上例@w1内部会执行一下操作:

    • 执行w1函数,并将 @w1 下面的 函数 作为w1函数的参数,即:@w1 等价于 w1(f1)
      所以,内部就会去执行:
          def inner:
              #验证
              return f1()   # func是参数,此时 func 等于 f1
          return inner     # 返回的 inner,inner代表的是函数,非执行函数
      其实就是将原来的 f1 函数塞进另外一个函数中
    • 将执行完的 w1 函数返回值赋值给@w1下面的函数的函数名
      w1函数的返回值是:
         def inner:
              #验证
              return 原来f1()  # 此处的 f1 表示原来的f1函数
      然后,将此返回值再重新赋值给 f1,即:
      新f1 = def inner:
                  #验证
                  return 原来f1() 
      所以,以后业务部门想要执行 f1 函数时,就会执行 新f1 函数,在 新f1 函数内部先执行验证,再执行原来的f1函数,然后将 原来f1 函数的返回值 返回给了业务调用者。
      如此一来, 即执行了验证的功能,又执行了原来f1函数的内容,并将原f1函数返回值 返回给业务调用着
上一篇:XML Drawable与9-Patches


下一篇:SpringData JPA的学习笔记之环境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