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TC资料:from sdnlab
从个人的角度谈谈本次大会的收获
从本次大会的主题演讲来看,目前SDN、NFV的最前沿已经不再像五年前持观望态度以及探讨,各大运营商、各大厂商已经将SDN、NFV具体应用到了实体的网络部署。
本次大会紧密围绕三个主题:SDN、NFV、云计算。
无论是各大运营商的中心骨干网络架构抑或是厂商的具体落地解决方案,都离不开这三大前沿的核心技术,分享了无数的架构图,以及无数的厂商意见。
对于我而言,最能吸引我的演讲主要有以下几个:
5.P4 Workshop
1.三大运营商(参考:赵慧琳+段晓东)
背景:
(1)运营商全面进入流量运营时代,流量 + 云服务 > 语音收入
-> 要求运营商 更低成本、高效率策略
(2)万物互联 -> 个人需求定制化,差异化服务 -> 灵活多变的服务能力
两个背景 + 技术不断发展 + 从整个网络发展的角度进行考量 + RT、CT不断融合,开源和标准不断交织 -> 网络重构,打造新的网络生态圈
最终目的:网络的发展适配业务的发展。
运营角度:
运营商 -> 侧重运营 -> 侧重网络资源调度、业务资源编排
目的:
1.协同编排 2.资源随选有效 3.自动化、按需(差异性服务) 4.灵活 5.敏捷
未来发展:网络发展适配业务发展
1.采用廉价的硬件和x86服务器实现虚拟化
2.云数据中心化,一体化编排资源
3.功能重构、资源池化,以适配业务发展
发展中的三大基本要求:
1.高效率运营
2.低成本运维
3.灵活的业务提供
大数据高效运营 + 自动化运维调度 -> 实现全局资源的统一协调
因此各大运营商提出了基于SDN、NFV技术的网络架构、云数据中心的转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 etc.
角度更多侧重于管理层面:业务的协调编排,进行传统OSS的变革,或者说重构。
在运营这块,我们面临网络资源和业务资源的编排,网络资源涉及到整个OSS的演进,涉及到我们将来是不是能够进行全网资源配置的快速根据业务需求的资源配置。在业务层面,如果你做整个业务资源的编排的话,实际上我们要做业务属性的抽象,同时要做到端到端业务跨域编排。所以,这样的一些挑战实际上需要我们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整体产业向前发展。
技术角度:
目前技术层面的挑战,需要未来解决:
SDN -> 开放性、Opensource + 控制器
NFV -> 多维解耦,提升性能
运营商目前、将来着手发展:业务编排层次
从发展I层(Infrastructure)到发展O层(Orchestrator)业务编排器,如Open-O -> 以实现灵活的业务编排调度
2.产业界 eg.H3C
角度:产业界对于应用及业务细化的解决方案,侧重于应用角度。
三大思考:
1.在应用层面,是否有动力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从业务维度看网络的驱动力,业务层面是不是能给我带来价值,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思考。实际上就是说从应用来讲,是不是有动力推动新技术、新网络在IT建设中的一个使用和发展。
驱动力:传统网络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适配业务发展 -> 基于SDN、NFV等网络技术革新网络架构,业务推动技术发展
2.网络解决方案中的软件趋势路线图
软件的趋势路线图,新华三在新网络里面是软硬结合的,也有一种观点是纯软件的。在这里,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业务决策者,我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在运营商,它的技术实力非常强,它会自己规划出一个趋势路线图,还有一些比如作为企业网、园区网,有一些技术实力差一些的,或者没有对于整网的业务规划能力,它又怎么思考未来的技术趋势?
3.开放性的标准化和后续兼容的问题
以SDN为例,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标准,其实没有完全统一,最后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留给学术界、产业界,包括在座各位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标准统一,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
新网络、新生态
角度一:三大生态
1.接入端。
在新网络生态不是一个厂家能够完成的,一定是多个厂家不同的接入终端,包括移动的接入,包括物联网的接入,在接入级要形成一个生态圈。
2.网络连接层:IT、CT融合类的生态。
3.核心的业务驱动网络中枢,新网络统一控制器的联盟。
这里更多的强调的是标准的统一,南向拉通控制接口标准,形成各厂家的互联互通,北向定义开放API,对接应用,控制器承接第三方的APP,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网络、新生态,未来的生态圈,大家共同去探讨下一代的网络技术。
角度2:三大阵营
1.用户(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
2.厂商(以H3C为代表)
3.学术界(中科院为代表)
通过三个阵营,用户、厂商、组织共建新的IT产业联盟,依托全产业资源架构,推动形成资源中间件,南北向协议标准,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新生态圈。这是从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用户三个维度打造新的生态圈。
P4 Workshop
对于我个人而言,本次大会的最重要的便是在P4 Workshop,很荣幸和P4主席Kim Changhoon合了影~(唯一较为遗憾的是没有拿到P4的T-shirt)。
P4 + FPGA
首先介绍FPGA的提出者赛灵思对于P4的思考:王立峰:赛灵思FPGA上的P4
赛灵思公司在P4之前,就针对程序员难以掌握硬件描述语言HDL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SDNet,和与其相关的工具以及编译器。
在编译的时候,我才告诉编译器要实现的细节。比如,网络带宽是多少,是1G,还是200G;或者需要延迟多少;设计是针对资源优化,还是针对可编程性进行优化。···通过赛灵思的加载文件加载到FPGA,同时通过Firmware更新生成一个完整的逻辑。
在P4提出以后,赛灵思公司将P4和SDNet相结合:P4语言 -> 前端编译器HILR -> 高级中间表示 -> 赛灵思公司提供的高级中间表示 -> SDNet -> 底层FPGA.
此外,赛灵思公司对目前如何将P4应用到不同specific target的应用场景中进行了说明:
P4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语法和它的架构是可以分离的。这是P4.org写的P4的标准架构、标准语法,也有它自己的库。同时,各个Target开发者也会提供自己平台相关的特有架构的表示,平台也有自己的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目标平台上的P4使用者,首先会做一些架构级别的选择,哪些部分是从P4.org通用的架构。他也会考虑一部分架构没有被P4.org覆盖,他会用平台相关的特性来进行编写;同时,他在写P4程序的时候,会调用标准的P4的库,也可能会使用与平台相关的自定义的功能;同时,作为开发者,他可能也有自己的用P4语言写的库。这些库可能是跨平台的,也可能是针对某些特定平台有特定优化的。通过这三种的结合,再经过编译器,就会生成API和和对应的转发平台代码。
同时,还有其他一些模块,因为P4只定义了中间的部分,边上的数据是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它有一些和平台相关的,是100G的以太网口,还是10G的以太网口,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还可能需要端到端的延迟处理能力,它是毫秒级别,还是纳秒级别,处理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用一个通用的结构来表示这个东西存在,在具体的实例中还有一些很细节的部分。比如,输入、输出、以太网的Mac、Surface的配置,这些可能是固定的,你不会考虑太多的现场可编程性的部分是与你的Target平台相关的,这些部分是要根据平台来进行处理的。这些部分就属于P4.org定义之外的东西,但你在实现当中可以考虑。
也就是说,大体的架构可以采用P4.org提供的common model,但是在架构细节中,比如一些库,端口处理速度等平台特定的东西和细节,是平台相关的,就可以结合平台的东西来做。这也体现了P4语言的平台无关性。
P4 Sample
Kim Changhoon讲了P4具体的sample,一个DC内部cluster的互通:
跑了一个DC的sample,运行大流量,发现有一个hash polarizations哈希极化的问题,再通过P4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数据中心内部hash极化:【鹅厂网事】数据中心网络中的hash问题研究
以及INT(In‐band Network Telemetry),对于INT之前不是特别了解,在Kim介绍之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个功能的强大之处。
Netronome P4:
为了更好地帮助P4开发者,Netronome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站“Open-NFP”,可以帮助开发者在网络上注册P4项目,可以在实验室里分配对应的资源。目前不仅可以用软件仿真的方式调试P4项目,我们可以提供真正的P4硬件运行环境,让你实验、验证、测试P4项目。这个网站上已经有超过25家大学、研究院、公司的P4项目。同时,我们也提供了很多Netronome公司维护的P4项目,用P4怎么实现自定义的隧道、自定义的解析;怎么让P4在SDK上跑起来,怎么在硬件上运行去做调试。上面有很多资料,欢迎大家访问。
Open NFP实验室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于云端的虚拟的IP开发环境,提供一套虚拟机,上面预装好ID的开发环境。P4项目在网站上注册以后,我们可以提供资源。你可以通过远端登录云开发环境,可以编写代码、软件仿真,可以通过隧道联到我们位于加州总部的实验室,会有一系列的网卡服务器,通过ID开发环境,可以把P4程序下载到自动网卡上,或者是NFP处理器上,让它执行P4程序。通过ID环境,可以远程链调、单步跟踪,也可以组一个小网来验证P4程序的运行效果。
Bonus:
继续前行!继续加油!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