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说这段时间一直被不断提起搞得人心惶惶的话题,裁员。为什么突然聊这个,本来一直是想避开这个话题的,一是网上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消息不想要再造成大家的恐慌,二是我身边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感触。但是上周五这件事居然发生在了我身边,谈谈我的感受吧。
当然,事件的主角不是我,具体是哪家厂也不方便透露,怕被找上门,很慌…事情的经过我听同事的描述和网上大家遇到的是大致相同的:早上接到HR电话通知,签字后立马进行交接,收拾东西,下午走人,留下一堆坑,和一脸懵逼的其他同事…
听同事说被裁的原因是因为年终评价不好,好在是还给出了个理由,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大刀一挥。然而往年并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事情,说明今天确实是比较冷…
移动跨平台技术演进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发展十余年,伴随着 Android、iOS 等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端已逐步取代 PC 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所谓“得移动端者得天下”,移动端已成为互联网领域最大的流量分发入口,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正是在这大趋势下崛起。
2. 为什么需要跨平台技术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司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将好想法快速落地、快速试错,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提升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保障产品快速试错并能快速迭代新功能,让新产品新功能以最快的速度同时抵达 Android、iOS 等多端用户。
众所周知,Android 应用采用 Java 或 Kotlin 编写,iOS 应用采用 Objective-C 或 Swift 编写,Web 端采用 HTML /CSS/JavaScript 编写。当需要开发支持多端的应用,每一端都需要独立研发、测试,一直到上线,以及后续的维护工作,工作量成倍增涨,势必延长研发周期。
为了解决多端独立开发的问题,跨平台技术便应运而生,各大互联网公司为此都投入大量人力,于是出现了各种跨平台技术框架,面对移动领域的跨平台技术方案的层出不穷,又该如何做技术选型呢?
3. 移动端技术选型
作为移动端的跨端技术方案,所关注无外乎以下这4个方面:研发效率、动态性、多端一致性、性能体验。
- 研发效率:最大化代码复用,减少多端差异的适配工作量,降低开发成本,专注业务开发,实现“write once,run everywhere”的终极目标。效率提升是贯穿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线,即便业务上线后,可持续降低后续的维护成本,加快新feature的迭代速度,这是一个持续的效率收益。当然,这里不得不说,任何一门新技术在开发启动学习阶段会有一些成本,但上手后的收益是长期的。
- 动态化:突破渠道的更新频率,可快速迭代新功能,这一点不仅是跨平台技术的诉求,也是Native技术必备的杀手锏,这也是评估跨端技术的一个重要考核点。
- 多端一致性:好产品在多端UI设计上,往往是整体风格统一,所以业务方采用原生各自独立开发完成后,还需额外花不少时间来修改UI以保证多端一致性;可见,各端独立实现开发方式,带来的效率滞后,不仅仅是Android和iOS各开发一份代码的工作量,还有双端UI的一致性对齐的工作。
- 性能体验:一般地,跨端技术方案拥有以上多重优势,但在性能方面比原生流畅更差些。牺牲部分体验换来效率提升,这一点也是情理之中,试想一下,跨平台技术方案同时兼得这4点,那么原生技术恐怕已退出历史舞台,早已是跨平台技术的天下,所以往往跨平台技术的性能优劣便成为核心指标。
4. 跨平台技术划分
对研发效率和体验的不断追逐,移动端的跨平台技术方框架层出不穷,然则天下武功众多,万变不离其宗,从其核心本质来划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
Web技术:主要依赖于WebView的技术,功能支持受限,性能体验很差,比如PhoneGap、Cordova、小程序。
-
原生渲染:使用JavaScript作为编程语言,通过中间层转化为原生控件来渲染UI界面,比如React Native、Weex。
-
自渲染技术:自行实现一套渲染框架,可通过调用skia等方式完成自渲染,而不依赖于原生控件,比如Flutter、Unity。
学习福利
【Android 详细知识点思维脑图(技能树)】
其实Android开发的知识点就那么多,面试问来问去还是那么点东西。所以面试没有其他的诀窍,只看你对这些知识点准备的充分程度。so,出去面试时先看看自己复习到了哪个阶段就好。
虽然 Android 没有前几年火热了,已经过去了会四大组件就能找到高薪职位的时代了。这只能说明 Android 中级以下的岗位饱和了,现在高级工程师还是比较缺少的,很多高级职位给的薪资真的特别高(钱多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所以努力让自己成为高级工程师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附上上述的面试题相关的几十套字节跳动,京东,小米,腾讯、头条、阿里、美团等公司19年的面试题。把技术点整理成了视频和PDF(实际上比预期多花了不少精力),包含知识脉络 + 诸多细节。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以图片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小部分。
详细整理在腾讯文档点击可见;
网上学习 Android的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希望这份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对大家有一个方向参考。
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希望这份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对大家有一个方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