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总结 -【福大软工实践-2017-2018-K班】
非常抱歉这么晚才来写总结!
助教工作
起步
对于常规课程的起步,通常都是在第一次课堂上由老师对课程做介绍以及后续规划。而软工实践课程有些不一样,从起步变带上了主动色彩。为了能够在开学后同学们能快速进入状态,假期中老师助教们都忙碌着准备教学相关工作(比如挖掘老师助教们在过往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总结;讨论作业设计、评分、工具建设等)。福大软工实践课程的老师们已经有过去课程的经验,在课程安排和作业设计上都有不少沉淀,在此有了我们的第一次作业为课程开启做准备。作业主要涉及对一些“过来人”的经历、总结的阅读和思考,而后回答预先设置的问题。第一次作业带来的效果便是同学们较快地做好思想准备,进入课程练兵状态。至于同学们通过阅读思考后自己获得的收益,有兴趣可以参考同学们提交的作业以及此次作业的评分总结。
另外,本学期大的训练点及时间,柯老师已经有预先安排,大致与Z班、W班级保持同步。
过程
课程流程安排为 个人项目 -> 结对编程 -> 团队项目
个人项目做些基础训练(工具、规范约束、编码等),本学期个人项目采用大题目是数独。该题目进行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关的评测工具,由Z班助教刘乾主导的SudokuAutoTest。
- 结对编程训练同学们开始尝试合作,关于结对编程更详细的信息,可前往邹老师的博客。这部分作业也是福大老师们预先安排。在K班实际过程中作业分为两次:
- 团队项目是课程的重头戏,时间周期也较长,包括:
以上是课程实践的主要路线,另外还有一些额外作业训练,在这里不展开了。
关于课程安排的看法和建议: 整个学期同学们提得比较多的是时间不够,的确也有不少同学奋斗到深夜。我认为一学期时间能够让同学们在软工各个环节上有所体会和有所收获已经不容易,建议主要训练路线以外的作业尽量裁剪或者省略掉,如果裁剪后安排不够紧凑,可以选择个别环节做得深入一些(比如项目可以继续提要求)。
结尾
结尾必总结 -- 各位同学的总结在这里。
以及课程进程中各位同学的成长曲线在这里。
调查
调查问卷共收集了13份匿名反馈,先说下直接反馈回来的问题:
-
对 先交空作业 再后面补充 的迟交作业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实际情况中发现的确有同学钻这个空子(提交空博客占坑,然后可以有更多时间补博客内容),这对于按时提交作业的同学来说有失公平。目前我并没有找出避免该问题的方法。不过我目前知道的情况是:用过这种手段的同学最后得分也一般。
- 工具进化: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博客园如果能提供提交的博客可以锁定内容(或者版本管理)相关的功能也许会比较好操作。
-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欢迎留言点评。
-
助教主要活跃于博客园,在学生的博客下面进行问答,越到后期学生的参与欲望越低落,班群没有用到点上有点可惜
- 班级群利用方面助教的确没有做好,群内活跃度低,应当多利用班级群跟大家沟通日常情况。
- 助教工作相关,出于个人偏好,认为群信息比较离散,不聚焦,效率偏低。
-
不同的作业的比重应该再拉大一些,比如问答式的作业和实际项目的作业分数不应该都很多是10分。
- 每次作业得分比重可能不够准确,不过因为作业次数够多,就最后的成绩来看,也是符合老师的预期。
- 这部分也的确需要花更多精力来做好详细的各个环节规划,调整每个环节的比重。
部分调查展示:
- 如果有学弟学妹打算选这门课,来征询你的意见,你会怎样说?
- 你是否认同 “下一届应该强制实行组员跳槽制度” ?
- 相比于其他课而言,你觉得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如何?
- 你对这一套 【在实践中学习,博客+git+助教点评的教学方法】 的评价?
- 你对博客园的教学平台的评价?
- 你对老师的教学的评价?
- 你对助教的评价?
关于福大行
本来跟同学们分享完当晚准备写总结,没想到回到酒店不久就生病了,没继续工作。下面补上:
福大行(秋分)
2017年秋分,应福大张栋老师邀请来到福州大学与同学们分享与交流。
因为有同学在福州定居,这是第3次来到福州(没记错吧!?)。
我提前一天到达,蹭了同学一顿饭后,赶到酒店,整理分享相关材料,并再做了一次review,已经是凌晨12点过,赶紧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收拾并解决掉早餐后,柯老师很快赶到酒店接我到学校。来到学校,发现同学们已经早早地在等待,雨勤和黄旭同学一直忙着准备现场的设备,非常感谢。
流水账暂停。
分享
我本以为自己不会紧张,但是站上去的时候发现还是有点小紧张,平时在公司的分享都是小范围,突然场面扩大,有点没能适应过来,不过很快就放轻松下来。
关于分享内容,在此之前我做了很多考虑,也向飞龙请教过。关于软工的相关问题和知识点,我想几位老师已经比较专业,并且短暂的分享也我也难以讲清楚某一部分的知识点。所以按照张栋老师提的3点内容展开:
- 业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包含在“工作与生活”部分)
- 工作感受(包含在“工作与生活”部分)
- 给在读同学的建议(包含在“方向/选择/求职”部分)
按照飞龙的建议,我对自己提到的每个点(比如沟通、反馈、听取建议等)都尽量附加“举个例子”,比如:
- 反馈:曾经因为一位毕业生不主动反馈,多次沟通无效,试用期结束后拒绝转正的案例。
- 听取建议:近期有一位妹妹被她一部分亲戚劝放弃学业的事情。
- ...
因为每列举一点都尝试用一个实际例子说明,这部分耗时太长,导致我的分享延长了近一个小时(向同学们表示抱歉)。
互动
这次分享,我个人为同学们准备了9本《编程之美》作为奖品。在出发的前一天,觉得奖品有点少,尝试找公司HR,看是否能提供点小奖品,HR妹妹很给力,说小公仔之类的没有了,但是慷慨地给了一堆会员年卡(感谢公司支持!)。
获得奖品的条件设置也很简单,提问或者回答问题都有。
在讲到网络部分的时候,我提了关于TCP的问题,想让同学们简单讲一下TCP相关的特性(知识点)、优缺点等,不做限制。本以为这部分可以送出去很多奖品(张栋老师研究方向是SDN,印象中同学们应该对网络很熟悉),但是结果令我惊讶,少数几个同学愿意回答,讲出了三次握手,超时重传。关于滑动窗口、拥塞控制、延迟、吞吐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同学提及,我但愿是同学们不好意思起来发言,而不是真的不知道(逃!
拖堂太久,后面的内容都尽量快速结束掉。接下来还有两位嘉宾的分享(一位来自锐捷、一位来自网龙),实在抱歉,我老是不容易记住人名。
上午的分享赶在12点左右结束,还好没有耽误同学们的就餐时间。
午餐
感谢柯老师、汪老师的款待,在学校享用了丰盛的午餐。
午后交流
下午跟随汪培侨助教来到福大数计实验室,跟几位研究生同学做了一些交流。刚开始汪同学说他们做网络设备相关开发,而我一直做应用层,担心找不到共同话题交流。后来我说我们也做了个叫SDN的东西(只是借鉴了一点点SDN思路的应用层系统),描述完后,汪同学表示思想比较相似,我松了口气,交流可以进行下去。
在交流技术过程中,我比较关注好的技术的 落地 问题,比如 IPv6 ,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虽然我家里的电信网络有 IPv6 地址,但大多数情况是不可连通的。那么大家研究的 SDN 会不会也面临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这是需要重视的。
另外,关于大家追逐一些先进技术的研究,我想法是:学习研究没问题,应该更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结束
最后在离开校园前汪助教带路游览了福大一角,校园映着夕阳格外美丽!
关于个人
本学期由于一些家庭+工作原因(总之都是很忙的好事)在助教工作上都或多或少的延迟,感到非常抱歉,尤其是与各位同学的沟通和作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