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 response =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这行代码就突然Response了,这说明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把Http的请求响应给走完了。也就是说它是最最最最关键的方法了。
学到这里我们看了好几个类,它们大概做的就是为Http铺好一条路,让http请求更好走,比如给它安排了线程,给Request包装等等,我们看一下关键的步骤:
-
将请求
Requeset
通过newCall
方法包装成一个RealCall
-
执行
RealCall()
的enqueue()
方法,并且将Callback
回调作为参数代入 -
Dispatcher
给该Request分配线程,放在后台,执行Dispatch自己的execute()
方法 -
这个execute()方法内部执行了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该方法内部走完了http的传输细节,返回Response
。 -
Response
响应外面CallBack的onResponse()
和onFailure()
注:其实这里就可以看出OkHttp无论是enqueue()
还是execute()
,都会走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因为execute()它不用切线程,所以它是直接执行该方法,而enqueue还要考虑当前请求是否太多,否则会造成阻塞,所以要用Dispatch来管理一下,再使用这个方法。
然后走完这个方法,就会去回调之前Callback的onResponse和onFailure方法了。
上面就是OkHttp的大框架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外面用起来也很简单,好懂。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OkHttp,我们除了了解这些,还要去了解它里面的一些配置,和网络实现的细节。
也就是OkHttpClient
它是做什么的,和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这个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OkHttpClient里面的全部配置。每个都注释一下,并讲述比较重要的对象:
//线程管理器,这个之前已经了解了
final Dispatcher dispatcher;
//代理类,帮我们配置网络信息
final @Nullable Proxy proxy;
//Protocol类里面列出了支持的Http版本,http1.0、1.1、2.0 SPDY3.1(http2的前身)
final List protocols;
//里面是Cipher Suite(如果是Https,那么这个Cipher suite就是TLS版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Hash算法…,让对方选,所以这里是一个列表)
//它有好几套Cipher Suite方案任君选择
final List connectionSpecs;
//这两个比较重要,等下会具体研究,它们大概就是对连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做处理
final List interceptors;
final List networkInterceptors;
//就是监听整个网络请求+返回过程
final EventListener.Factory eventListenerFactory;
//用处不大,不用了解了
final ProxySelector proxySelector;
//Jar是罐子的意思,CookieJar是存放Cookie的容器
final CookieJar cookieJar;
//Http的Cache
final @Nullable Cache cache;
final @Nullable InternalCache internalCache;
//Socket是Tcp的端口,这个就是Tcp端口的工厂
final SocketFactory socketFactory;
//Https下Tcp的端口
final @Nullable SSLSocketFactory sslSocketFactory;
//证书链,方便验证(https讲过)
final @Nullable CertificateChainCleaner certificateChainCleaner;
//Https验证的 主机名验证器, 验证对方的Host是不是想要访问的Host
final HostnameVerifier hostnameVerifier;
//直译叫证书固定器,用来做自签名,用来验证证书公钥,如果host的证书和这个对象传入(本地存的)的公钥一致,则证明对方是自己想要访问的一方。
final CertificatePinner certificatePinner;
//用来写 Authorization Bearer<…> 当权限不足的时候会报错 401
final Authenticator proxyAuthenticator;
final Authenticator authenticator;
//线程连接池,可以有那么多的线程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请求
final ConnectionPool connectionPool;
//DNS实现类
final Dns dns;
//重定向跳转, 默认为true,即跳转
final boolean followRedirects;
//https跳到http重定向,默认为true
final boolean followSslRedirects;
//当连接建立失败后,是否重试,默认为true
final boolean retryOnConnectionFailure;
//Tcp连接、读、写 超过该时间就跑错
final int connectTimeout;
final int readTimeout;
final int writeTimeout;
//长连接,发送ping(相当于一个心跳)的时间间隔
final int pingInterval;
看完上面的配置还有一些注释,会很明白HTTP在OkHttp里面的配置,比较全而且清晰。
OkHttpClient
这个大总管它有关于Http、Https基本都有的配置信息,基本都是Header和Header有关的一些东西。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OkHttp最核心的方法,相当于内部的入口。所以很有必要去了解。
我们先点进这个方法:
Response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
// Build a full stack of interceptors.
//第一部分
List interceptors = new ArrayList<>();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interceptors());
interceptors.add(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
interceptors.add(new BridgeInterceptor(client.cookieJar()));
interceptors.add(new CacheInterceptor(client.internalCache()));
interceptors.add(new ConnectInterceptor(client));
if (!forWebSocket) {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networkInterceptors());
}
interceptors.add(new CallServerInterceptor(forWebSocket));
//第二部分
Interceptor.Chain chain = new RealInterceptorChain(
interceptors, null, null, null, 0, originalRequest);
//第三部分
return chain.proceed(originalRequest);
}
上面比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代码没那么多,但每一行都是核心。
它大概有三个部分:
-
装一些
Interceptor
到List中 -
构建一个
Interceptor Chain
-
使用chain的
proceed(originalRequest)
得到了网络响应的Response
我们用图分别来说下他们的概念:
首先这个方法会创建一个含有泛型为Interceptor
的List,并往这个List里面add几个系统自带的Interceptor。如上图所示。
而chain
的构造方法中带了这个List,也就是说,这个chain它其实是给这个List里的所有interceptor用一条链,按顺序给链了起来,如下图:
↑而且实际上,这条链并不是单向的,它走到走后的Interceptor后,会往回走。
原因很简单,chain的方向就是我们Request走的方向,我们把Request带过去(发送请求),最后会把Respnse带回来,回来的时候,也要这些Interceptor来处理结果。这就是chain。
为什么要用Chain和Interceptor,为什么不直接发到另一端去
那肯定是细节化啊。
万一你突然Request少了一个重要东西,我有必要在检查少了东西的这个环节进行上报,如果直接传过去,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开销。
chain的目的在于每个Interceptor都能够自定义的去处理这些事情,所以chain和Interceptor是多么滴重要。
process(request)
是做什么的呢?process是前进的意思。
概述:将Request
交个下一个Interceptor处理
将代码和图来讲一下:
它有三个情况,一个是将requeset,传过去,一个是等,一个是request/response回来:
(1)执行proceed()方法
Interceptor1
的时候执行了proceed(request),将request传给Interceptor2
(2)等Chain回来
(3)Chain回来了,得到Interceptor2给Interceptor的东西了,就可以去处理这个东西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www.icode9.com/i/ll/?i=2019070
5172033310.png)
每个节点都会这样走,并且他们有做实际的对Request的操作(比如传Request之前,我们要作什么,拿回来Response后,我们要做什么)。所以按照顺序,我们来看下getRespnseWithInterceptorChain()里面的Interceptor
List interceptors = new ArrayList<>();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interceptors());
interceptors.add(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
interceptors.add(new BridgeInterceptor(client.cookieJar()));
interceptors.add(new CacheInterceptor(client.internalCache()));
interceptors.add(new ConnectInterceptor(client));
if (!forWebSocket) {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networkInterceptors());
}
interceptors.add(new CallServerInterceptor(forWebSocket));
首先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interceptors());
和 interceptors.addAll(client.networkInterceptors());
是用来加我们自定义的Interceptor(如果没有自定义,这个就是空的)的,别的Interceptor都是OkHttp自带的,我们后面再讲自定义的,先来看下OkHttp自带的Interceptor。
retry就是重试,FollowUp就是重定向。我们来看下它的源码:
而每个Interceptor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它们的intercept(Chain)
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和上面一样做这些事情:
①处理别人给我的request1
,处理完后变成request2
②执行 chain.process(request2
)
③等待别的Interceptor处理完,给我传Response
④处理这个Response
就是会有一个模板代码:
//Interceptor的 intercept的模板代码
public Response intercept(Chain chain) {
//获取requeset
Request request = chain.requeset();
//前置方法,处理Requeset
…
response = chain.process(requeset);
//后置方法,处理Response
…
}
OK,看完这些,我们来看关于处理重定向的Interceptor的源码: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intercept(Chain 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
Request request = chain.request();
//StreamAllocation: Streams是OkHttp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含义是http连接时产生Request/Response对
streamAllocation = new StreamAllocation(
client.connectionPool(), createAddress(request.url()), callStackTrace);
…
while (true) {
…
try {
response = ((RealInterceptorChain) chain).proceed(request, streamAllocation, null, null);
releaseConnection = false;
} catch (RouteException e) {
// The attempt to connect via a route failed. The request will not have been sent.
if (!recover(e.getLastConnectException(), false, request)) {
throw e.getLastConnectException();
}
…
if (followUp == null) {
if (!forWebSocket) {
streamAllocation.release();
}
return response;
}
…
process()
方法其实是一个递归,一个Interceptor走了process(),那么这个process()方法就是给它的下一个Interceptor走process()…直到最后走完返回来,它得到的Response其实就是它后面全部走完后得到,返回的Response。
当我们重定向的Interceptor出现了需要重定向的时候,就会走代码中catch{}
,cover()
方法其实就是重定向的方法,它根据OkHttp的配置(比如之前看过的 retryOnConnectionFailure
的字段,如果是false,就不会进行重定向了…)然后根据这些配置去改变Request,更改地址信息,最终得到结果。
这个方法是while(true)包裹的,所以,它如果出现了重定向,一定会循环走。
重定向的Interceptor嘛…主要都是把精力集中在后置代码上。比较清楚的知道它在干什么。
我们来看下一个Interceptor把。
BridgeInterceptor(client.cookieJar())
桥接Interceptor。
往下看:
直到proceed()方法前,我们一目了然桥接Interceptor的前置方法,就是在给Http报文添加 请求头 Headers
它会添加ContentType、Content-Length、User-Agent…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Accpet-Encodeing
中,如果我们没有自定义接收编码格式,OkHttp会默认是gzip
。
你都给我默认gzip,万一我自己解不了gzip怎么办,没问题,OkHttp会自己解析gzip(就在这边的后置代码中)~
而后置代码都是对数据Response的解析一遍。,这就是BridgeInterceptor()
CacheInterceptor(client.internalCache())
不就是Cache吗。
Cache方法里面会先创建一个CacheStrategy
,然后根据这个实例去查看拿来的Request它有没有Response(就是在本地有没有Cache)
↓如果我们本地有cache了,那我们就不用再去做网络请求了,这个时候会直接return 伪造一个Response给上个在等proceed()方法的Interceptor。
总结:
-
如果对于这个Request有cache,并且这个cache没有过期,则CacheInterceptor不会走proceed()方法,会直接返回cache的Response。
-
如果没有cache,才会走proceed()方法,走之后的网络请求。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Interceptor有它分出来的好处。
这个地方是真正的和TCP、TLS做交互的地方,就是做连接的地方,它最主要的代码是下面:
通过newStream()
能得到一个HttpCodec
对象,它用于编码与解码(Http1.1用的是纯文本和http2.0用的是纯二进制)
connection()
里面会去建立Tcp连接(里面会走 connectSocket()
啊connectTLS()
方法)。
之前的OkHttpClient
配置全都在RealConnection()用到了。
该Interceptor几乎是最后一个Interceptor,因为它做了连接,所以它没有后置方法,直接返回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