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日期 2019年 05 月20日
一、实验目的:
1.分析验证动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分析验证静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二、实验环境:Cisco Packet Tracer

三、实验内容:
1、用PacketTracer(5.3或以上版本)打开文件51_NAT_Testing.pkt.pkt。在R1上已经配置好了NAT:192.168.1.0/24的私网地址被动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17及220.173.141.18,192.168.1.10/24被静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21。公网地址范围为220.173.141.16/29。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2、可访问性验证:
1)分别用PC0、PC1访问PC2,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答:a、pc0访问pc2:,能连通。
b、pc1访问pc2:能通过。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2)用PC2分别访问PC0、PC1,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答:不能连通,都是在R2处中断,不能继续往下走,在到达R2后直接返回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3)总结NAT内外网相互访问的规则。
答:内网可以互相访问;当内网想要访问外网时,路由器会把私网fixhi映射到公网地址上,以便内网可以访问外网,当外网想要访问内网时,在路由器上并不会映射内网地址,所以外网不能访问内网。
3.动态PAT工作原理验证。
1) 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访问开始之前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2过来)到达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答: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
具体记录: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访问开始之前R1的NAT表:
A、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为:192.168.1.34(pc1的ip地址),目标ip地址为:202.103.141.1(server-Pt 的ip地址),源端口为:3000,目的端口为:80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并没有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B、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对比第一次,发现只有源ip地址变化了。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R1的NAT表:没有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C、数据包第二次(从R2出来)到的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全部发生了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没有发送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D、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目的ip地址发生了变化,变成pc1的ip地址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没有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2)再用PC3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记录相关信息,并与1)的记录进行比较。
答:首先设置pc3的默认网关: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在设置数据包:
发送前,R1的nat表: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A、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有变化:路由器R1新增nat表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B、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对比第一次,发现只有源ip地址变化了。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R1的NAT表:没有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C、数据包第二次(从R2出来)到的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全部发生了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没有发送变化: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D、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目的ip地址发生了变化,变成pc1的ip地址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没有变化。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3)再次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记录相关信息,并与1)、2)的记录进行比较。
答:再次用pc1发送数据包到服务器,效果跟之前的两个都一样。
4)总结动态PAT的工作原理。
答:动态PAT是将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的合法地址一样转换,并且是使用一个未被使用过的内部地址进行转换的。大概数据包要发送到外网时,路由器就会记录相应的NATji,yibian当数据包传回来时可以根据之前的nat记录直接传达。
4.静态PAT工作原理验证。
1)用PC0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访问开始之前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2过来)到达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答:设置数据包: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A、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B、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C、数据包第二次(从R2过来)到达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D、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实验五-- 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2)通过PC2访问地址220.173.141.21,注意跟踪并记录数据包相关信息。
答:数据包从pc2出发经过R2、R1,在switch1发送一个广播,pc0接收到后作出相应,数据包从pc0经过R1、R2回到p2。

3)通过P1访问地址220.173.141.21,注意跟踪并记录数据包相关信息。
答:数据包从pc1到的pc2后不能再前进,直接返回switch1发送一个广播,pc0收到广播后作出想要,然后数据包从pc0回答道R2再回到pc1.
4)总结静态PAT的工作原理。
答:静态pat也是将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合法的地址一对一转换,且需要指定和哪个合法的地址仅转换。若内部网络有服务器可以给外部提供服务,则这些服务器的ip地址必须使用静态地址转换。

四、心得体会:本次实验我了解了验证动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以及验证静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要求:实验报告电子档文件命名必须是:学号姓名实验号。
例如:12100316张健1.docx

上一篇:有赞零售移动CI/CD实践


下一篇:Intel处理器Family、Model、Stepping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