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改善个人因素却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我们现在所做的不就是这样的吗?成功不是一个单变量的因素,他有着各种各种的影响要素,比如运气、机遇,有些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个人的才能却是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得到的。

 

这几天断断续续把《暗时间》这本书看完了。

从中有些自己的想法,也get了一些tips

好好写博客真的非常重要,只要持之以恒,就算是刚开始写不好,坚持下去,最后会成为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

在期末那段时间,花了一些时间在研究Arduino上面,碰到了很多问题,Google基本上都帮我解决了,反而是问一些学长会很没有效率,毕竟学长不是很理解我的意思,他的思路不能跟着我一直做下来的一样,其次他本身也不懂,再加上我的表达能力实在是糟糕(很多同学吐槽我给她们讲题目完全不能够明白)。但是在问题解决之后我就那样过去了,没有去好好总结这个问题从出现到解决的一个过程,我只是Google了,然后把答案复制粘贴了,下次碰到问题我还是不明白。而且有些问题你发现和网上大家描述的一样,但是用他们的方法就是解决不了,我并没有去深刻的挖掘问题的本质,只是单纯的“让问题消失了”。这样子是学不到东西的。

所以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应该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特别是那种很难的,花了很长时间的,很普遍的问题。用了哪些方法?效果如何?为什么有些方法有效,有些失败?

 

专注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常常为自己没办法集中精力,容易分心而苦恼。里面提到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方法,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思考和阅读,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很有帮助

到了大学以后,我就很少用碎片时间思考了,以前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睡觉前我都会想一些问题,但是现在却越来越懒。我觉得这应该是我看的书太少了,如果平时多看书,在路上无聊自然会想到书上的东西。

专注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有时候我们的表层意识在关注一件事情,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却在关注另一件事,所以你常常会被潜意识的那件事打断你表层意识(我记得在准备考研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做题目的时候想起宿舍衣服还没洗啊,有什么东西还没完成啊,然后效率就很低)。

 

里面提到了关于“记忆”的作用机制: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起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我们现在总是要求举一反三,但是因为记忆是和当时的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只是记住了问题(知识)的表象,那么当我们碰到了另一件表象不同但是本质相同的东西时就很难联系起来。表象不相似阻碍了我们在问题之间进行的类比和迁移。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从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相干因素的干扰,从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

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住了这个忘记了那个,很多书上看到的东西也一下子就忘了,那么和没看过这本书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所以多动笔,多写博客,把重要、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表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加减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记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而将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寻的节点。

 

一个人的计划如果长远一点,那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准备了,如果我能计划一下5年以后,那么我就有5年的时间来充实自己,补充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

 

在学习单片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但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放弃了,我就不干了,马上就转移到了其他地方,或者一页书看不下去了,知识点很难理解,我往往会把书往后面翻,然后这本书也不看了。其实遇到困难如果能够硬着头皮去坚持的话,就会麻木、适应,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渐渐褪去。过了情绪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如果碰到困难就退却,那么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成功,因为很多人都能达到你这个高度,你这个水平,只有真正度过了这个坎的人才是那少数的成功者,停下来的都是属于失败的行列的。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书中还提到了算法的学习,我也在苦恼,这个算法到底应该怎么学才好。找了很多的算法方面的书,可是都不尽人意。他们都是把算法怎么实现的写下来,把程序代码写下来,然后就没事了,最多再分析一下,可是我们真的要通过记住这么多的算法来解决问题吗?比如我们在做数学题目,因为一个很小的条件改变,我们或许就要改变方法。所以,学习算法应该掌握算法的本质,碰到一个问题,脑海里蹦出来的不应该是用什么算法去实现,而是应该用什么思想去解决。很多时候一种算法得到的并不是最优解,或许把不同算法思想糅合在一起更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数学题目,如果只是着眼于数学公式,想着法子怎么把数据代入某个公式,那么十有八九就会出错,这是我多年做题目的感悟,只有你真正理解了公式,那么最后你或许并不是直接使用公式,而是把公式变形,把已知条件转化,然后代入其他公式解决的。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

多去网上找牛人的解读,找提出算法的论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是否有更好的做法?能自己证明一下吗?这种做法和其他的做法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和区别?问题的本质又是什么?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什么?什么问题导致了我们要用这种做法?有没有其他相似的问题或做法?这些问题不正是在琐碎时间可以思考的问题吗?

 

 

 

暗时间

上一篇: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在java中意思


下一篇:nbuoj 1537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