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FC自学心得

HTTP协议描述的是: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通信协议,通过两方的自觉遵守而存在,当然有不少的浏览器并没有百分百遵守这份协议。

HTTP是运行于应用层的协议,基于TCP协议而运作。基本上是客户/服务器对答模式,其中也包括在传输过程中的代理,网关,通道,缓存等都需要遵守这份协议

阅读了RFC之后,较为难以理解的部分是关于连接机制与缓存机制,其他都基本上是字段与头部格式的定义,在里面就不一一列举,提供一个快查的网址:Quick reference to HTTP headers;

主要有两种比较重要的机制,在这里总结一下:

一, 连接机制;

HTTP/1.1支持两种连接机制,一种是非持久连接,第二种是持久连接。基本上默认是使用持久连接,因为这样能够减少建立连接时候的网络延时与CPU消耗。其中服务器与客户端都会假定连接没有关闭,除非对方传来的头文件包含" Connection:close",不然连接将继续保持。客户端,服务器与代理都可以随时结束连接,而他们也应该有一套机制去重新搭建起连接,并保持正确性。每个客户端也只能与一个服务器保持两条连接。代理也只能保持2N条连接,N 为代理的活跃用户数。对于连接的时候,由用户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带有"Expect"的信息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如果连接正常则返回一个100 ( continue )的信息到客户端,提示客户端可以继续发送。

HTTP对于传输道路上的元素也有一定的要求。也规定了不透明代理可以改变哪些字段,而不能改变哪些字段。

二.缓存机制;

HTTP中使用缓存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减少发送包,减少网络IO,使用“过期”机制来处理;

  第二个是可以减少发送整包的操作,减少带宽需求,使用“验证”机制来处理

上一篇:L1-Day12


下一篇:android序列化(1)Parcelable与Serializ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