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必要条件及其权重在持续变化
Donald Sch歯,已故麻省理工学院的都市研究与教育教授、设计理论家如是说: (当设计师)按初始状况进行设计改造的时候,状况本身会“抵触”,而他只能就这种状况反弹做出回应。 在良好的设计过程中,这种状况交互是自反的。在回应状况反弹时,设计师会将问题的构造、行动的策略以及现象的模型纳入行动的考量,在每一步的推进中都隐含了这些考量。4 简而言之,在对权衡的沉思中,一种关于整体设计问题的新理解逐渐浮现,即它是诸多因素以错综复杂、彼此牵制而又彼此交互的方式组合的结果。由此,对于诸项必要条件的权重计算方法就发生了变化。客户方(如果有)也逐渐地接受了这种理解,以此为出发点来形成对他将得到的成果的期望以及他将如何使用这个成果的预见。 例如,在我们的房屋改造设计中(详见第22章),一个在原始项目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设计推进的过程中会凸显出来,原因就在于我和我的妻子将用例场景应用到原始设计时引发的一个问题:“来参加会议的客人们该将他们脱下的外套搁在什么地方呢?”这个看起来权重不高的必要条件产生的影响很大,结果是把主卧从房间的一端迁移到了另一端。 此外,对于那些必须进行分块加工的设计,例如建筑和计算机的设计,设计师们从建造者处逐渐学习到有关“设计和加工是如何交互”的理解。大量的必要条件和约束条件被变更和改进。加工工艺也会有演进的过程,这对于计算机设计而言就是老生常谈的事了。 由于许多必要条件(如速度)是以性价比为权重的,这就会导致另一种现象的发生。随着设计向前推进,人们会发现,在只需负担极少的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就可以增加某些特定的有用性的机会。在此情形下,在原始的必要条件清单中根本不存在的项目就会被添加进来,而这往往会使在其后的设计变更中要求保留的预算余地被挤占。 例如,只有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西特森厅在设计、建造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系作为该建筑的用户,才学会如何在由楼下大堂、楼上大堂、学院会议室、讲演厅和走廊的成套空间内,将所有这些漂亮地组合成一个能够举办多至125人参加的会议的基础设施,同时把因其施工而对大楼内其他工作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个成功也可谓有着各种机缘巧合,因为在最初的建筑方案中并未考虑该厅拥有这样的功能。然而,这是价值颇高的特色:未来任何对于西特森厅的修改肯定会将保留这些功能作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