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肖修鹏的个人专访,欢迎阅读(约4分钟)。
专精客服行业,一步一个脚印
2001年到2014年,我一直从事平台级产品的华东区销售。从基层开始,后来升到管理岗,接着是区域负责人,都是面向客服行业的,提供语音引擎和简单的语义服务。15年科大讯飞销售模式升级,由原本纵向的销售业务调整为横向,我开始负责浙江区的全业务线,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客服、智能楼宇等。原本个人精通的方向和积累的客户资源、行业经验等,在新负责的整个区域内占比变得很小。
我不是个抗拒转型的人,在各个新业务方向做了一年多尝试后,发现自己在智能客服方面算得上是应用型专家,但在其他领域跟新人并无太大差距,于是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即使有些人说客服行业在走下坡路,但经过深入的行业分析,我认为在呼叫中心行业做人工智能改造还是很有前景的。2016年小i机器人通过猎头找到我,了解后发现公司理念和发展方向与我自己的想法相吻合,小i的主赛道就是呼叫中心的智能客服。经过几个月的考虑,决定加入小i机器人。从个人职业规划来看,我希望自己的价值发挥在更擅长的方向。
人工智能致力于解放人类
在经历了上百个人工智能项目建设后最大的体会是,大家一提到人工智能,首先会想到跟人的对比。在各种科幻电影传递给我们的印象中,人工智能是比人还智能,几乎无所不能,客户也常常这
样理解。但经过项目的POC测试之后,又觉得人工智能简直一无是处,与预想有很大偏差,还有人调侃“人工智障”,这两种看法都太极端。其实具体分析场景后,人工智能在某些应用场景还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甚至可以做到与人相当。
举一个典型项目案例。2006年中国电信将114业务独立出来后成立号码百事通公司,开始尝试智能化应用。因为114查号业务只收取市话费,平均接听一通电话亏损2元,所以很难持续投入更多人力来提升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号百首先想到以机器人代替坐席来接听用户来电,查询企业电话号码。当时经过调查,单杭州市就有70多万家企业,而且用户很少能完整的报出企业的全称,一家企业的名称描述就可能有近10种说法。再加上浙江区域方言种类较多、差异较大,最终机器人处理的结果比设想相差很多,测试阶段大概只解决了30%用户的真实意图。这在当年是个很大的项目,科大讯飞也不计成本投入,最后发现在当时的智能水平下,查号场景确实不适合用机器人,即使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业务也不成熟。
在实际应用的项目里,用户描述的场景和我们的想象也许都很简单,但落地后会有各种各样的难点;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应用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很多初创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正在经历这些坑。
人工智能在客服方面的应用本身没有太多行业属性的限制,我参与的解决方案在金融、运营商、电力、航空等领域较多,是因为在这些行业的客服人力投入比较大,机器人取代后节省的人力成本明显。我们有一个自助率曲线的数据观察,以一个3000人规模的呼叫中心为例,运用智能客服后,转人工比例降低5%,这就减少了150坐席,一年省下1500万的投入,而项目本身只需要几百万。呼叫中心规模越大,企业投入产出比的效益更明显。
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项目落地难度降低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小规模的呼叫中心也可以用智能客服,例如*的12345、12333、 12315等,还有3C制造业、汽车行业等等;大中小型呼叫中心对智能客服都有需求,只是现阶段对于规模较小的呼叫中心,本地建设代价较高,投入产出比相对不高;另外云化也是一条路,可以快速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化。
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不受人类控制的问题,这个担忧对于我们的时代为时尚早。目前AI的定位偏向助手,辅助或替代坐席劳动力,降低和解放坐席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机器来做人不愿意做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则转向营销分析等更有价值和创造性的东西上。当前的AI缺乏创造力,只能执行设定好的程序,当遇到复杂问题,很难取代人工完成整个业务,比如机器人可以做客户意向筛选,对于有一定意向的客户,再由人工提供后续服务。
不止四十不惑,人都要耐得住寂寞
初入职场三五年的时候,迷茫很正常,但不能一直没有方向,需要有明确的相对长远的目标,某行业或某领域等。一旦确定,就不要经常更改了,专业领域的精与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比如我给自己确立了职业经理人的路线,就一直在坚定地走下去。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坚持时间久了就有希望成为专家。认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短期包装或许有耀眼光芒,但长期下来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大家都愿意跟靠谱的人共事合作。
现在互联网发展到全媒体时代,网红大行其道,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塑造。现实里没什么一夜暴富的机会,想要好好做事、有所成就,必须专注,长期积累,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