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 “科研云”解决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阿里云将全面赋能高等教育和科研行业,为高等教育新基建注入能量,为“云上科研”提供底层技术能力,全面开启云上科研新时代。
行业痛点:算力少、共享难、不好用
阿里云团队与高校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科研是基础创新的来源,但算力少、共享难、不好用一直是科研的突出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阿里云团队跟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上的精力究竟能有多少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的科研团队经费少设备少,中型的科研团队设备有限,高峰期的算力不够,大型的科研团队算力富裕但是利用率比较低。
科研基础设施层面的探索
阿里云智能解决方案部的潘立维表示:“我们在想能否让这些算力的基础平台归一化,帮助我们科研团队在底层的基础设施层面不再花费更多的精力。”
在科研领域,跨学科的科研影响力是单学科的三倍,而学科的科研又存在各种困境,比如地域协作困难,项目申报管理流程复杂,缺少科研的软件、数据、服务的支持等,专家学者们除了要攻克专业的难题,还要处理学术研究的系统工具,严重占用了专业科研的精力。
解决方案:算力赋能 科研*
方案概况:建立高校混合云资源平台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 阿里云为高校打造科研云解决方案,通过云端算力、统一科研门户 、科研协同平台和开放科研生态赋能高校科研。
科研云对于高校是很好的切入点,通过与信息中心建立高校混合云资源平台,大幅提升算力,拉动高校更多的业务上云,实现高校市场高速增长,并通过科研合作和生态构建科研创新土壤,真正实现了科研无边界。
方案架构:运营平台、开放平台、科研协同平台
科研云解决方案采用混合云架构,针对学校领导、科研团队、信息中心老师等不同的用户视角,科研云解决方案提供了三个主要的平台:运营平台、开放平台、科研协同平台。
运营平台:围绕科研场景及资源全流程,提供了数据统计,混合云资源管控,更多面向资源和算力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科研协同平台:解决科研流程中系统、服务、数据割裂的问题,实现单平台的服务集成。
开放平台:为科研团队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服务,实现科研环境的一键安装。
解决4个关键问题:算力、流程、协作、生态
算力0等待:打破时间的限制,混合云模式和统一管控让资源更有效的利用。
流程最高效:打造统一的门户,有效提升整个科研流程的效率。
协作无壁垒:打破空间的限制,解决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结题等各环节的协作问题。
生态全覆盖:解决科研的工具服务问题、科研软件和开放的数据问题,科研设备和科研人员的培养问题。
具备4大核心优势:新模式、新空间、新生态、新能力
重塑科研云服务新模式:面向不同学科打造不同的云服务特色资源包,提高科研效率。
打造云上科研新空间:基于科研协作平台,实现统一平台的服务、流程和数据的打通。
构建科研新生态:为高校科研提供丰富的科研软件和开放数据集。
提升科研新能力:提供人才培养计划、多学科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以及性价比超高的资源和服务。
典型案例:打破传统科研模式,树立云上科研标杆 浙江大学科研云
浙江大学基于阿里云“科研云”构建的浙大科研平台,实现了算力的快速扩容,使科研任务得以提速70倍,已承载了超过100个科研项目。特别是疫情期间,使得多时区、多地域的师生能够协同完成科研任务。
潘立维在发布会中表示,在浙大医学院,蛋白质质谱分析的时间从以前的2周缩短到现在的2分钟,为整个科研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志表示,浙大的专有云、散落在教授们的私有云以及阿里云的公有云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众筹式的科研云,教授团队可以使用无限量的存储力和算力。
国家天文台科研云
天文学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学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结合具备历史必然性。阿里云与国家天文台的深度技术合作开创天文学研究的新气象。借助阿里云“科研云”,国家天文台完成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天文数据的开放共享,FAST望远镜首次发现了新快速射电暴、第一颗脉冲星信号。
严俊台长表示,双方合作是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与前沿互联网企业前瞻性、探索性的联合。相信这种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的强强联手必将促生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
结尾:有前沿技术,更有星辰大海
“科研云”的落地,将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云端的算力,提升科研效率,释放科研动力。阿里云智能研究员潘立维表示,阿里云“科研云”今年会落地10家以上重点高校,助力百家合作伙伴、千名科研人员。未来三年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生态全覆盖,加速中国科研创新。
了解更多详情,请进入科研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