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首届 RISC-V 中*会在上海科技大学举办。这是 RISC-V 第一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办同等规模的峰会。在本届大会上,中科院大学教授、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公布了国产开源高性能 RISC-V 处理器核心——香山,其核心以“湖”来命名架构代号,第一代叫做“雁栖湖”,“雁栖湖”RTL代码于今年4月完成,计划于7月基于台积电28nm工艺流片。第二代架构叫做“南湖”,将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预计今年年底流片。北京微核芯参与了第一期的设计工作,目前团队正招募香山处理器二期联合开发合作伙伴,加入的企业已有字节跳动等公司。
作者 | 包云岗,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8年获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2010-2012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现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
22号下午关于香山的报告,因为Zoom直播出现了技术故障,导致大家未能听到完整的报告,稍有些遗憾。考虑了一下,这里就把报告PPT直接贴出来,再加上我们在香山开发过程中的一些考虑和想法,跟大家分享。
这个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
- 一、为什么要做香山?
- 二、香山什么水平?
- 三、香山怎么做的?
- 四、香山未来如何发展?
一、为什么要做香山?
2010年RISC-V诞生,迄今已有11年。如今,在RISC-V国际基金会网站上登记的各类商业或开源的RISC-V处理器核就有上百个(如下链接),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开源的高性能RISC-V核?
RISC-V Exchange: Cores & SoCs - RISC-V International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和很多业界企业交流过,也做了很多调研与分析,这都让我们判断认为业界需要一个开源的高性能RISC-V核。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CPU领域还没有一个像Linux那样的开源主线?1991年开源的Linux诞生,到今天正好30年。如今,Linux不仅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也成为学术界开展操作系统研究的创新平台。
RISC-V是开放开源的指令集,允许全世界任何人免费实现一个RISC-V处理器,可以是商用,也可以开源,这是和公司私有的X86/ARM指令集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但是,十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未能形成一个像Linux那样的开源主线。Berkeley的BOOM目标是一个高性能开源RISC-V核,但是BOOM代码仓库相对不开放,官方建议其他人实现任何功能都要事先和他们沟通,以确保不要与他们的计划产生冲突。根据GitHub官方的统计页面显示,从2014年1月至今,为BOOM提交过超过100行代码修改的仅有8人。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因为BOOM严格的外部贡献政策,开源社区对BOOM的参与度并不高。
所以,团队的唐丹博士和我一直认为要建立一个像Linux那样的开源RISC-V核主线,既能被工业界广泛应用,又能支持学术界试验创新想法。最关键的是,一定要让它像Linux那样至少存活30年!
于是,“香山”诞生了。
我们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申请经费,启动“一生一芯”计划培养人才,建立团队,寻找合作伙伴……这期间得到了太多太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计算所孙凝晖院士帮我们多处找经费,国科大全力支持“一生一芯”计划,鹏城实验室支持我们建立起后端物理设计团队,多位计算所老所友毅然决定参与开源主线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终于,香山正式启动了——2020年6月11日,香山在GitHub上建立了代码仓库。
短短的的一年时间里,25位同学和老师参与了香山的开发。821次主分支代码合并,3296次代码提交(commit),5万余行代码,400多个文档,记录了香山的成长过程。我们的理念是代码开源、流程开放、文档公开。这期间,有企业直接参与开发,也有企业表达参与意向,都因为认同开源理念,愿意一起来共建开源的香山。这些来自工业界的积极反馈,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让我们更坚定地去践行“科研重工业模式”。
“科研重工业模式”,是 2020年1月我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写了一篇卷首语《伯克利科研模式的启发》中提出的:
袁岚峰:CCCF卷首语 :伯克利科研模式的启发 | 包云岗
回顾伯克利的科研历程,可以发现他们在过去几十年研制了大量的原型系统,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甚至颠覆产业,也培养了一代代杰出人才(其中多位获得图灵奖):1950年代CALDIC系统(Doug Englebart),1960年代Project Genie系统(Butler Lampson与Chuck Thacker),1970年代BSD Unix操作系统与INGRES数据库系统(Michael Stonebraker),1980年代RISC处理器(David Patterson),1990年代RAID存储系统与NOW机群系统……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伯克利的科研模式,那就是——热衷于研制真正能改变现状的原型系统,哪怕需要大量工程投入。国重主任孙凝晖院士称之为“科研重工业模式”。
“科研重工业模式”,我们不想纸上谈兵,我们要用行动去实践。
二、香山什么水平?
香山是一款开源RISC-V处理器核,它的架构代号以湖命名。第一版架构代号是“雁栖湖”,这是带有浓重国科大情节的同学们起的名字,因为他们研一都在怀柔雁栖湖待了一年。“雁栖湖”RTL代码于2021年4月完成,计划于7月基于TSMC 28nm工艺流片,目前频率为1.3GHz。
第二版架构代号是“南湖”,这是向建党100周年致敬。“南湖”计划在今年年底流片,将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目标频率是2GHz。
香山选择什么开源许可证?这个问题纠结了我们好一阵子。后来,我们专门向北京大学周明辉教授请教,小伙伴们制定了4种开源许可证方案。在反复对比权衡后,最终选择了如下表格中的方案①——木兰宽松版许可证(MulanPSLv2)。在此,特别感谢北大周明辉老师的专业指导!
开源许可证方案对比(徐易难整理)
“雁栖湖”架构是一个**11级流水、6发射、4个访存部件的乱序处理器核。**在发射宽度上已经可以和一些ARM高端处理器核相当,但还未进行充分优化,因此实际性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希望未来通过持续迭代优化(“南湖”-->"X湖"-->"Y湖"-->……),性能达到ARM A76的水平。
我们基于GitHub CI构建了一套流程化的自动回归测试框架,并在过去大半年不断增加测试负载,从cputest,risc-tests到Linux,到SPECCPU workload。这套自动回归测试框架在保障和验证芯片的正确性。
每个大项目总会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段30秒的小视频记录了香山在FPGA上启动Linux/Debian的时刻,略带喜感。
三、香山怎么做的?
香山开发初期速度非常快:6月11日建立代码仓库,7月6日乱序流水线便已完成,能正确运行CoreMark,不到一个月时间;9月12日,Linux正确启动;10月22日,Debian正确启动。
接下来便是大半年的结构优化、性能调优、时序优化工作,香山架构几乎相当于重构了一遍。一个典型的例子,香山的第一版分支预测器(BPU)参考了BOOM的BPU,但后端评估频率只能达到800MHz(TSMC 28nm)。于是负责BPU设计的勾凌睿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优化BPU结构,最终将频率提升到了1.4GHz。
这期间,小伙伴们纷纷自己动手,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优化和调试工具,大大地加速了优化和验证环节。这让我真心佩服这批90后——他们真是充满了创造力,从工作到生活,而主要驱动力之一就是“省(tou)时(lan)”。比如宁可自己写个程序自动点外卖,也懒得打开手机看菜单点。
香山的开发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决策,第一个便是选择敏捷设计语言Chisel。很多人质疑Chisel,排斥Chisel,但是我们在充分评估后,还是决定使用Chisel。
我们团队是在2016年开始使用Chisel,一开始组里也充满质疑。2018年,我们设计了两组定量的对比实验,找了2位同学用Chisel、1位工程师用Verilog分别设计一个L2 Cache模块。通过一系列量化对比,得出了如下三个结论:
- Chisel开发效率远高于Verilog;
- 实现相同的功能,Chisel代码量仅为Verilog的1/5(因此香山的5万行Chisel代码相当于25万行Verilog代码);
- Chisel的开发质量不比Verilog差。
后来将实验结果发表在2019年1月的《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最近去华为交流,才知道这些对比结果也推动了华为内部组建了Chisel开发团队,如今华为也是Chisel的支持者。
2020年,我们又基于Chisel完成了一款8核标签化RISC-V处理器的流片,这是基于Rocket处理器核进行了标签化体系结构改造,采用TSMC 28nm工艺流片。虽然因为时间紧张,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后端优化,但芯片返回后也还能正常运行在1.2GHz。这是一颗有一定复杂度的8核SoC芯片,但Chisel能应对。所以,我们相信Chisel可用来开发复杂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