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创新可以从日本学什么?

[转]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创新可以从日本学什么?

“我们必须要短平快吃东西,不吃东西科研维持不了。”

10月16日下午,日本工程院(EAJ)院士、中国科协海智专家任福继在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接受采访表示,没有原创性的东西是坚持不下去的,会被“卡脖子”。

他强调,最近30年,中国中青年科学家和科学技术已经快速赶超了“N到N+1”有人带的阶段,进入到了“0到1”没人带的原创性优先阶段,创新对未来很重要,要抓住用先进职能推动创新,建立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

任福继表示,中国现在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很多,但“真创新也好,假创新也好,判断*可能比日本困难一些。”他指出,创新不是简单冲动来的,不仅要创新,怎么样创新、走什么样的创新路子,企业要有一个生态体系。在这两个方面,一个需要探索方向的引导,另一个是资金支持。

日本在一些讲座、学会或者*机构,甚至在大学里面都有鼓励创新的体系。原来日本大学从2006年鼓励大学教授创新,有一套体系鼓励创新。现在各地区又有一个机构,解决“怎么创新”的问题。这种机构负责培训,包括怎么样申请基金、怎么写申请书、规划怎么做,都有人来教。并且,*提供的企业扶持资金相对比较宽松,另外还有一些大的基金来支持可能失败的新领域,带动新的产业发展。

任福继还从人工智能驱动的角度谈到了教育改革。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之后,传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事物发展的教育需要,技术发展得很快,学生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所学的内容,到后面用不上。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思考判断能力,要用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改革,让孩子既能空出时间享受欢乐的童年,又能学到新的以后有用的东西。

据他介绍,在日本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编程思维方式的教育已经在幼儿园开始实验,这种教育不是具体教他一个程序,而是培养编程的思想。“哪怕教小孩子做饭,做饭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大家讨论”,到后面他成长到了中学、到了高中,自然而然编程的理念就有了。

同时,发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解决地区间教育不均衡问题,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好老师的经验,把落后地区教师的水平提高上来,甚至可以在工作上减少成年人的工作量。

任福继还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要允许青年科学家失败,原创往往要坐很久的冷板凳,要为科学家创造条件,静下心来出原创。要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形成工程师和用户的共同体,一方面,展开人工智能科普工作,让人们走出“所有人工智能都比人优秀”和“人工智能加剧失业”等认识误区,另一方面,要建立权威认证机制,去除伪人工智能,推动先进智能发展。

在任福继看来,目前真正有人工智能含量的东西少之又少,原创缺乏。他认为,大数据驱动回避掉了人工智能的本质问题,大数据可以写一些文章,做一些产品,但是这种东西只在短期内是有用的。

转自创头条,原文链接:http://www.ctoutiao.com/2369961.html

上一篇:YYC松鼠短视频系统【bug】短信验证码功能bug,新注册短信用户任意填写验证码都能通过注册的严重bug修复


下一篇:楼宇对讲赶上智慧城市热潮 或迎来行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