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可穿戴设备,越不智能卖得越好

  
  活动后我们复盘了一下,觉得亮点颇多,梳理亮点时笔者脑中猛然蹦出了这样一句话——似乎,越不智能的可穿戴设备,越有可能卖得好

细细想来觉得有些道理,理由如下:

谁是老大?

可穿戴设备毕竟不是纯粹的数码设备,功能强劲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相反,可穿戴设备因为其“可穿戴”的特性,外形如何、有没有设计感、是否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装不装 X 这些外在的因素更能定义一款产品是否成功。

所以,可穿戴设备的正确路线应是时尚界跨进了数码圈,而不是反过来

既然是人家跨进来,那么占据主导的并不是一个技术团队,而应当是设计师团队(或产品营销团队等)。这样一个团队比工程师更懂用户心理,比 PM 更懂交互,比“资深体验师”更懂如何装 X。

就像圆桌环节里 Tom 老师说的那样:

“很多人说用户体验,其实说的都是自己的体验,和用户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也许,这样一支团队的眼中,智不智能压根不重要。

莫让极客做潮牌

我们不能奢望极客们都变得时尚起来,也无法想象实验室里能诞生多少潮品。

时尚界跨进了数码圈,意味着设计师的地位更高,团队的思维更加偏向外界——不管什么界,至少不是 IT 界——产能如何、工艺几分等问题更多扮演的是“底线”的角色,也就是制约产品的一条分界。

决定产品最终形态,并起到正向推动最用的,是设计。

如此,工程师们不用考虑自己“应该实现什么功能”,更需要关心的是“这个功能否/怎么实现”。功能本身并不是核心的参考条件,而是制约因素,于是就留下了更多的可挖掘空间。

适当地牺牲智能,才能换取更多逼格。

跳票有风险

在这样一场活动里,我们必然会聊到跳票这个话题的。

为什么跳票这样的问题,业内人或多或少都会懂一些,所以大家多是报以理解和同情的。将心比心,“如果是我创业做手环,我也会碰到这问题那失误的,所以没事啦”。

于是,很多团队便开始不以为耻了。

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能认定其他用户就会同情和理解呢?凭什么相信自己做的饥渴营销就肯定管用呢?而且多数情况下,饥渴营销和跳票并不是划等号的吧。

纵然时尚圈,甚至游戏圈里也有跳票的黑历史,但人家有用户基础和品牌效应,有资本、渠道和身份作背书,小团队玩得起?

说了这么多,核心只有一点——做数码设备会遇到技术难关,但做可穿戴设备,特别是尚处于初期阶段的可穿戴设备,是不能够也不应该遇到难关的。用户等不起。

越不智能,问题越少,越可能杀出一条血路。

当然,在某场缺席的情况下聊跳票,还是比较无趣的。

最后

笔者想感慨一句:果然没有人关注我是主持人这个事实啊。

  
 
  本文作者:朱晨叉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
上一篇:[20170915]sql脚本这里的@表示什么.txt


下一篇:智能可穿戴设备如何跨越监测数据不准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