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出版社《当90后遇上创业》一书中的第1章,第1.7节,作者: 陈栩琳,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7 致联合创始人
当90后遇上创业
创业团队中一把手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把手的能力决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力。创业光有一把手当然还不行,得有团队啊。一个好汉三个帮,组了团队,大家就都是创始人了,以后企业发展了,各位的名字是要刻在公司博物馆里,供后面进公司的小弟小妹们瞻仰和注视的。
公司发展了,挣钱了,有名气了,联合创始人也是公司很宝贵的财富,也该乐呵乐呵了吧。
从名誉上说,其实创业成功对联合创始人不太公平,谁叫人类都记性简单,只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放大为整个公司。谁还记得Facebook的创始人除了小扎,还有几个,除了那个倒霉蛋爱德华多因为太倒霉让人记住以外,还有那个同性恋的谁,还有那个谁,最后估计还要翻翻史料才能知道了。
小扎再牛,没有几位联合创始人的努力也没有今天的Facebook。既然是团队成员,没有谁是多余的,牵一发都是动全身的。
不以打工者的心态创业
联合创始人对公司的作用几乎是一样大的,但在世俗的眼光里待遇却差太多了,现实的不公平很容易导致内心的不平衡,很多联合创始人渐渐走上了一条职场人的路,以打工仔的心态在创业。
创业之于打工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心态。打工是一天8~10小时制的,下班后想的就是酒吧、KTV和家里软软的沙发。创业是出了办公室的门脑袋里还必须要转起来,思考公司的未来,满脑子应该是公司的战略啊,现金流啊,市场策略,等等。吃个路边摊都会联想到与公司发展相关的问题,然后迅速冲回办公室去加班,把思路理顺。
创业的责任是团队中每个人的,不单单是一把手的。当然,一把手应该把最重的那个担子挑起来。但是,如果联合创始人没把这个当回事,用以前打工时候的状态来对待目前的创业,什么事都靠一把手去想去命令该怎么做,自己负责完成,没有任何的拓展部分,就算一把手再强再能干,这个团队也只是一架波音飞机拉着几台拖拉机在飞,飞不了多远。
这种团队表面看起来相当的和睦,声调、频率在外人看来是多么和谐啊,谱出的是一曲小桥流水般的恬静。不用像如临大敌一样唱着命运交响曲,玩着心跳。但是细看,全是一把手在发声,团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把手忙得天昏地暗,下面的人个个面无表情、目光无神,说是在开创一片天地谁信啊。
不以老好人的形象创业
老好人最鲜明的形象就是《西游记》里的沙和尚,任劳任怨,不像打工仔那样懒散,同时不腹黑,这种联合创始人最让一把手放心,他不会在公司里天天搞内讧,玩演技,耍无间道。他们充分体谅公司,也非常明白创业公司本来就是一介浮萍,随时都可能挂掉,玩不起天翻地覆般的刺激,搞不得内讧。难道老好人就是我们期盼的最佳联合创始人吗?
我要说的是老好人同样是伤不起的。
老好人缺乏想法,只是低头苦干。
或许乔布斯说的例子能有说服力一些,看看大师是怎么玩转团队的吧。乔布斯幼年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老大爷把有棱有角的很多石头放到一台机器里面去,开动机器,棱角分明的石头互相碰撞,发出巨大的杂音,许久之后,石头都变成圆滑的石头出来了,样子好看又完美。他把打磨石头的过程比作团队,需要团队的互相争辩,越激烈越好,才能把原来一个毛胚“想法”渐渐打磨成完美的计划。乔布斯鼓励团队进行各种思想的激荡,观点的碰撞,他在边上看着,吵得越凶他越高兴,马上要挽袖子打起来的时候,他就很威严地喊“停”,完美的计划就出来了。iPhone和iPad经过这么打磨能不完美吗?
又和谐又吵得不行的团队哪个一把手不喜欢啊。但是联合创始人也想自己的某个天才时刻出来的天才想法能帮到公司,让公司能鲤鱼跳龙门,从此一把手一人得道,跟着的哥几个也能鸡犬升天。如果联合创始人有这种意愿和想法,那么作为一把手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美好的初衷刚开始时总是被现实无情地打压。
创业者都有强势的一面,特别是一把手,很多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对问题的独到看法,这种看法是创业必需的,但这种独到眼光会羁绊团队的意见。当出现不和谐声音的时候一把手更多的是拍着桌子说“就按我说的做”,然后说“散会”,撇下一个长长的背影走了。事情如果真如一把手说的那样往好的方向发展,多次以后,团队中的人难免产生依赖心理,渐渐地,谁也不去自讨没趣地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了,但都放在心里嘀咕:那家伙不是半神吗,就按他说的做吧,免得撕破脸不好看。
创业成功没有固定的方法,唯一的标准就是不要犯一丁点儿错误,这些都是创业公司伤不起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是一把手的决定难免有错误的时候,一个致命的小错误对公司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一把手这个时候罪过就大了去了,任何决定都像乔布斯的邻居放进去的小石子一样,都不是最完美的,要和团队反复讨论,激烈争辩打磨出来的才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起来众人心里也会爽,毕竟包含了自己的思想元素,执行起来的效率更高。学乔布斯那样,鼓励争论,联合创始人多参与策略的讨论,一把手放下强势的一面,静静地听,必要的时候说句“stop”就OK了。
不以兼职者的身份创业
好莱坞电影《社交网络》红极一时,这个自传类电影本没什么看点,本不至于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根据Facebook的发展历程改编的,关于Facebook的任何事情都能成为社会的热点被讨论。扎克伯克本就是一个神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试想一个80后掌管着一个市值1000亿美金的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人都喜欢膜拜神话,想看看有些人为什么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神。
《社交网络》很好地再现了Facebook经历了团队内讧、外部环境的绞杀而最后成功的。就像一把刀没有经过火的淬炼是不能成为一把绝世好刀的。电影中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保留了公司30%左右的股份之后在外实习,公司内部的事就交给了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来管理。实习的日子似乎过得挺逍遥的,只等着公司开Party和庆祝会议的时候回来好好感受一下。这就是创业中兼职创业的典型,这样做就只能是把团队往火坑里推。
团队中一人在外干着其他的事,把股份留着,你们做好了我回来享受胜利的果实,做不好也不影响我在原单位的仕途,真的充分“理解”了我在本书中讲的PlanA和PlanB的精华。虽然这个人的贡献不多(电影中爱德华多也只是个出钱的,既不会编程也不懂营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法盲,戴了CFO的头衔啥都不会,更别指望他在上市路演的时候帮上忙了),但他对团队的士气是一个打击,团队中肯定会有怨言,凭什么你在外面好吃好喝过着逍遥日子,老子就要在这撅着屁股没日没夜地干活,有懈怠心理是肯定的。
很奇怪,同样在硅谷的另一家伟大的公司YouTube,也曾经存在创始团队成员在公司开创的重要时期要保留股份继续回到学校读书。
团队成员如果以兼职的身份来创业,说明对创业前景不是很有信心,事情的发展不是很明朗,常常雾里看花,那么人都有自己的止损原则,或者说断尾求生。其实不在于利益怎么分配和保留,而在于与团队拧成一股绳这种劲儿丢了,创业团队没有了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
另一方面来看,联合创始人做出这种决定,离开了公司,不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创业不是放风筝,吊着根线就可以,创业需要事必躬亲,全身心地投入。想着可以远程操控,只会渐渐和团队伙伴疏远,当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有被架空的危险。当你回来那天,公司已经面目全非,大家都在想这家伙是谁啊,一副老板的架势,得瑟得很,团队成员像介绍新员工一样介绍你,这种滋味能好受吗?你在公司时的老员工重新洗牌,新员工都不认识你,这是一种特别的凄凉和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