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发----真情与技巧的交响

真情与技巧的交响

­——读二熊诗词有感

杨森翔

今年“五一”前,接到诗词学会寄来的《寒塘韵语》,顺手翻开,便读到五言律绝《飞鸿》《秋草》《寄远》等诗,一下子就被这些诗句中的真情吸引住了。特别是《题双鸽图》:“禽鸟意缠绵,相依芳草园。颈交语声切,似诉两情牵”,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不了解熊品莲老师的身世,但我凭这几首诗,便立即猜到:她必经历过大痛,也必定经历过大爱。当时因为还有编校书稿的任务,未来得及细品。“五一”假期,我坐下来翻阅秦老师写的序言,又认真读了熊老师的《寒塘韵语》全书,方知熊老师果然有不凡的爱情经历,而且,还有更好的诗词表达,比如《忆君》《睹物思君》,以及七言《寄远》10首等。这些诗确实打动了我。我本来多事缠身,但由于熊老师诗词的感染,我还是决定要写一篇读后感,参加“二熊”老师的作品研讨会。

二熊(熊品莲、熊秀英)老师诗词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情真”二字上。前引《题双鸽图》,全篇无一华丽词藻,但因为其强烈而真实的感情,使这首诗有了很强的感染力;《清明》:“陌上连绵碧草芳,淮滩日见柳芽黄。寒塘千里青坪远,失去方知情意长。”更似信手拈来,毫无修饰雕琢之处,其感人之处也正是作者在“寒塘千里青坪远”这一特定环境中所融入的感情。而《赠诗姐品莲》、《悼念苑仲淑诗姐》、《读斐然诗集怀念王老祖旦》等诗,虽为赠酬和悼念之作,却无一般应制诗的陈词滥,调篇篇都洋溢着诗人真挚的感情。

文学重真情。歌德说:“没有比毫无体验的想象力更可怕的了。”歌德是推崇想象力的,但他认为想象力应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强调要有情。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更直接地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文学重真情,而对诗词似乎更为苛刻。因为诗词寥寥数行,好比一掬清泉,自然容不得半点虚伪的渣滓。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无不强调这一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原则是“诗言志、歌咏言”。如果诗中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言志,如何咏言?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曾提出文章“六义”,而“情”为首。《蕙风词话》曰:“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二熊老师的诗之所以有真情,首先是她们有生活。所谓“功夫在诗外”,“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熊品莲老师大痛大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是她诗词创作的宝贵财富。如果把诗作比作是诗人精心培育的花朵,那生活就是培育花朵的泥土,有好土才会有好花,生活的深与浅,积累的多与少,观察的粗与细,决定诗作的真与假、好与坏。熊品莲老师有《睹物思君》一诗:“满眼书笺满眼诗,天生薄命兴逢迟。依依携手留情处,纵有春光知对谁?” 熊秀英老师也有“大雁无声空落泪,流云有影化纤丝”(《悼念苑仲淑诗姐》)及“落日无言斜雨寒,萧萧黄叶天”(《破阵子.悼念王其祯老师》)的句子。作者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是绝对写不出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诗的。

二熊老师的诗之所以有真情,还在于她们善于捕捉灵感。诗词创作来自于生活,但决不是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而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升华,这就需要诗人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充满激情的事物,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鲁迅),这就是捕捉灵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诸如“顿开茅塞”、“神来之笔”、“文思泉涌”之类。但灵感不同于“小聪明”,灵感同样来自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实践和知识积累,就如同微机断电、泉水断流,灵感也无从谈起。熊品莲的《哭君》:“家山渺渺泪涟涟,雪冷江寒形影单。怕对明月思往事,回头处处尽堪怜”;熊秀英的《黄昏漫步》:“雨后园林满目春,芳香惹起故人情。黄昏漫步谁为伴?枝上黄莺一二声”。二熊老师“怕对明月”和“枝上黄莺”的灵感,是生活的赐予,但也是她们善于捕捉的结果。

二熊老师的诗有真情,但不是普通的情、普遍的情,而是激情。诗歌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心中溅起的火花,写诗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古人说做诗要“情来、兴来、神来”,同样是说创作要有激情。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为了寻找激情,薛道衡空室面壁求佳句,也是为了寻找激情。熊品莲老师在《感怀》一诗中说“午夜灯前凝翰墨,凌晨湖畔慢沙鸥”及《学诗有感》中说“写景还原常历景,抒情动魄久回肠”,其实讲的就是生活、激情与创作的关系。当然,如果写诗只是为求哈哈一笑,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熊老师的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真情外,还有技巧。诗词是需要讲求技巧的,这正如看人往往从神色如何甚至穿戴什么下眼,读诗也要先有艺术感受比如音乐感、韵律感、声音的和谐、色彩的搭配等等。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

二熊老师的诗词很讲究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包括选择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翻开《寒塘韵语》,书中所收诗词,全部是作者熟悉的人和事物。这一点对创作很重要。一个作者,如果选择了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题材和内容,那他的创作就难逃失败的命运。

 二熊老师的诗词也很讲究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前引《哭君》诗中“怕对明月思往事”一句中的“怕”字,堪称遣词炼句的典范。类似的例子,在熊品莲的咏物诗中也比比皆是,如《毛白杨》:“浅浅深深草溢香,高高矮矮尽胡杨。白花千片风翻叶,掠影浮光锦一张。”无论是名词、形容词、动词,还是几个叠字句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这好比带年龄大小不等的小孩到电影院看电影,为每个人都找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实在不易。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我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

但是,“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实景也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所谓“无技巧”,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技巧的运用要适合于内容,要做到不着痕迹地“化入”,浑然天成,技巧不应该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内容,与内容融为一体。刘禹锡曾这样评价白居易的诗:“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作诗就要像匠人运斤成风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点儿白土而不伤鼻子一样自然。

 当然,这种“无技巧”的境界,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没有高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没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达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读邵不疑诗卷》)鲁迅先生曾经针对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写作的“秘诀”时说:“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高尔基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你们年轻人,总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这是极其无益的工作”。(《文学书简》),所有这些,都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滥用技巧。我们愿与同道的诗友共勉:用实情,写真意,讲技巧,但不卖弄技巧。(2008.5.6.)

旧文新发----真情与技巧的交响

上一篇:vue2 安装 storybook(6.x) 记录


下一篇:对比Vue2中Options API 和 Vue3中Composition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