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划分
- Model: 用来保存程序的数据状态,比如数据存储,网络请求等。
- View: GUI组件构成,向用户展示Model中的数据。
- Controller: 连接用户和系统,响应交互,传递数据。
解决的问题
MVC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规定各个模块应该如何交互和联系,而是将原有的混乱的应用程序划分出合理的层级,把以往一团混乱的代码,按照展示层和领域层分成两个部分。这种分离使得位于领域层中的领域对象可以不需要对展示层有任何了解,因此可以同时为不同的展示层工作,从而初步的实现了领域层与展示层的解耦。
缺点
- MVC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因而它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模块具体应该怎样交互和联系,这使得使用MVC开发的程序其结构总是千奇百怪的,这些千奇百怪的结构也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与缺陷。
- 另外在Android中,XML作为View层功能太羸弱,许多的界面相关的代码不得不写到Activity中,而Activity同时又作为Controller协助View处理用户事件,这使得Activity的职责相当不纯粹。因此在Android中,MVC的Controller和View其实是没有分离的,形成了一种View-Model的结构。
MVP架构
起源与发展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起源于Web的一种MVC架构变体,这套架构模式除了被广泛应用于Web后端(比如SpringMVC框架),也反哺了客户端架构的演化。
随着GUI框架的不断进化与完善,View层具备了独立的捕获交互事件以及处理交互事件的能力,因此处理交互的逻辑从Controller转移到了View中,这使得Controller直接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种情况也同样体现在Android中:Activity和XML View组成了新View层,而不再需要Controller的角色。
前面提到,Controller在协助View处理用户事件时,还顺便揽下了一部分介于View和Model之间的业务逻辑,比如在View和Model之间传递数据和请求,将Model层返回的数据做一下转换再交给View渲染等等。而Controller的消失则让这部分逻辑不得不去再次回到View或Model中,进而使得View和Model相互耦合起来。
为此,人们便借鉴了Web中的MVC架构,View必须通过Controller向Model发起请求,Controller收到结果再去更新View。这样一来,View和Model就被隔离开了,同时之前那些业务逻辑又有合适的去处了。
在这套架构模式中,因为Controller不再作为系统与用户的连接,控制器这个名称似乎有些不合理,于是便改名为Presenter
(主持人), 从名称也可以想到,这是一个协调View和Model工作的角色。
MVP架构模式解除了View与Model耦合,避免了业务逻辑出现View中,使在MVC中混乱的数据流/事件流变得清晰起来。 再后来,人们发现Presenter与View之间存在强耦合,这两部分不好独立的进行开发与测试,便运用依赖倒置原则(DIP)提取出接口,让它们相互依赖接口,便有了如今的MVP。
角色划分
- Model:用来保存程序的数据状态,比如数据存储,网络请求等。
- View:GUI组件构成,向用户展示数据,响应用户事件等。
- Presenter:作为沟通View和Model的桥梁,处理来自View层转发的用户请求,从Model层检索数据,通知View层改变界面等。
两种常见的MVP
Passive View
Passive View MVP是最典型的,在该架构模式中,View层是被动的,也就是说,View层本身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任何状态,所有状态都交由Presenter间接改变。
Supervising Controller
Supervising Controller MVP与Passive View MVP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并没有完全解除View与Model之间的耦合, 而是使用DataBinding这类的框架将View属性与Model中部分数据进行绑定,简单的数据展示直接由View与Model进行同步,
而 Presenter只处理复杂的状态同步与模块协调等工作。
解决的问题
- 规范了传统MVC中混乱的数据流向/事件流向。
- 将用户事件捕获从Controller(Presenter)中抽离出来,使Controller(Presenter)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
- 解除了View与Model之间的强耦合,使View层能更专注于UI处理。
- 解除了View与Presenter之间的强耦合,使一个Presenter能够应用于多个View,同时各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独立测试。
存在的问题
- 会引入大量的接口,增加代码结构的复杂性(查看调用逻辑会很麻烦)。
- Presenter层持有View,导致该层不得不感知View的声明周期,带来额外的复杂度。
MVVM架构
起源与发展
从Supervising Controller到Presentation Model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Supervising Controller MVP使用数据绑定直接将View与Model中部分属性进行绑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视图与模型之间同步的代码。
然而这种绑定只适用于简单属性-状态的同步,涉及到较为复杂视图状态同步便无能为力了;并且,在业务逻辑较为复杂时,直接将领域模型实体暴露给展示层,可能会导致混合业务逻辑与表示逻辑的问题。
在2004年,Martin Flower提出了Presentation Model,该模式从视图层抽象出一个展示模型, 并命名为Presentation Model
,视图则根据这个模型的实体进行渲染。
Presentation Model将视图中的状态和行为放到一个单独的展示模型中,协调领域对象(模型),并为展示层提供接口,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在视图层中的逻辑。视图层则将所有状态存储在展示模型中,并保持其状态与展示模型中的状态同步。
MVVM的诞生
在JPresentation Model提出一年后,微软的John Gossman提出了MVVM用于构建WPF应用,而MVVM的思想理念与Presentation Model不谋而合,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具体实现。
on Model提出一年后,微软的John Gossman提出了MVVM用于构建WPF应用,而MVVM的思想理念与Presentation Model不谋而合,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具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