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需求估计还挺普遍的,这里分享一些经验。 一、MQ架构简述
如上图,使用MQ异步通信,一般分为三层:
消息发送方:使用MQ客户端生成消息。MQ-client::SendMsg(topic, msg);
MQ服务:中转消息。 消息接收方:使用MQ客户端消费消息。MQ-client::RecvMsg(topic, msg, CALLBACK_FUNC);
这是一个典型的pub-sub架构,如果要替换MQ供应商,至少三个地方要替换:发送方mq-client
MQ-server
接收方mq-client
如上图所示,不妨设:
粉色是旧MQ体系
蓝色是新MQ体系
第二步升级生产方,由旧MQ发布,升级为新MQ发布。
此时,“新发布-新服务-新订阅”之间会建立TCP连接,消息会转移到新通道(上图实线),“旧服务-旧订阅”之间虽然有TCP连接,但实际不会有消息发送过来(上图虚线)。 步骤三:消费方下线旧订阅第三步升级消费方,将旧订阅下线,整个MQ的迁移完成。
三、架构启示MQ更换服务商,蚂蚁搬家,一步步平滑迁移,成本其实还挺高的。 之所以这么麻烦,不能统一升级,本质是业务与底层基础设施细节(即,具体使用哪个MQ)的耦合。如果公司在早期技术体系规划的时候,能够“浅浅的封装一层”,便能隔离“业务代码”与“底层基础设施细节”。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 假如没有封装一层,业务代码是:ActiveMQ-client::SendMsg(topic, msg);
ActiveMQ-client::RecvMsg(topic, msg, CALLBACK_FUNC);
即,业务方需要关心ActiveMQ,如果基础设施升级为RabbitMQ,业务代码需要升级。 假如有一层浅浅的封装:ShenJianMQ::SendMsg(topic, msg){
ActiveMQ-client::SendMsg(topic,msg);
}
ShenJianMQ::RecvMsg(topic, msg,CALLBACK_FUNC)
ActiveMQ-client::RecvMsg(topic,msg, CALLBACK_FUNC);
}
业务方不需要关心底层是什么MQ,而只需要依赖基础组件ShenJianMQ。 此时如果基础设施升级为RabbitMQ,只需要基础组件ShenJianMQ升级。第一步:RecvMsg升级为双向订阅。ShenJianMQ::RecvMsg(topic, msg,CALLBACK_FUNC)
ActiveMQ-client::RecvMsg(topic, msg, CALLBACK_FUNC);
RabbitMQ-client::RecvMsg(topic, msg, CALLBACK_FUNC);
}
第二步:SendMsg升级为新发布。ShenJianMQ::SendMsg(topic, msg){
RabbitMQ-client::SendMsg(topic, msg);
}
第三步:RecvMsg下线旧订阅。ShenJianMQ::RecvMsg(topic, msg,CALLBACK_FUNC)
RabbitMQ-client::RecvMsg(topic, msg, CALLBACK_FUNC);
}
会发现,除了升级依赖新版的ShenJianMQ基础组件,业务代码不需要修改代码。 不仅MQ,缓存与数据库的客户端,浅浅封装一层也能实现业务代码与基础组件的解耦,在基础组建替换,或者基础组建升级的时候,业务代码不需要升级。画外音:浅浅封装一层之后,监控/告警/数据收集等工作都更容易统一实现了。 关于是使用开源,还是浅浅封装,还是自研,《基础组件,究竟要不要自研?》有更加详尽的讨论。 关于MQ平滑迁移的问题,先聊这么多,希望能解答杨紫琼同学的问题。
本文转自“架构师之路”公众号,58沈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