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软考成绩已经公布,恭喜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好成绩的朋友,辛苦的努力没有白费,另外没有考过的朋友也不要灰心,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接下来继续努力。在软考中感触最多的是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
再说说软考
(本篇是在回忆和总结,内容在两个月前就写了,不喜欢的朋友可以略过)
没有了准备考试时紧绷的神经,淡去了整天忙碌的身影,那时的操劳已经成为过去,为了能取得好成绩每天到晚上十二点多才休息的也已经尘封到了岁月的长河里。时间流过总该留下点东西吧,你留下了什么。注定腐烂的纸张,电子版的博客文章,还是逝去的那段岁月?是的,这些都是应该留下的,但我想说更应该留下的是雕刻到你脑子中永不消逝的知识。
软考已经过去几天了,现在还有点不习惯,从准备软考时整天紧张兮兮的神情,到现在学习英语时的悠然自得;从准备考试时早起晚休的作息,到现在到宿舍就休息;从准备考试时脑门凹凸不平,到如今脑门平整顺滑,考试注定使我们不平凡。
回顾这段历程,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认为有一些专业的优势学习起来还是很容易的,但到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同学为了能弥补计算机知识的不足参加了自考,非常正确的选择,通过自考系统掌握学习了计算机的知识,加强了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回到软考,准备软考的这段时间总共用了大概七十多天的吧,从最初的J2SE视频到最后做题这段时间学到了很多。
认识--从视频开始
和往常的学习相同第一遍复习是看视频。按照软考计划,首先要看的是马士兵老师的J2SE视频,关键是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大致用时十多天。看完J2SE视频后,对于Java的语言技术没有学到太多,因为很多东西和C#的类似,但从马士兵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马士兵老师的工作态度,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把他讲的例子自己动手编写一遍,从错误中学习、提高,马老师准备的每个例子都很经典,从中可以看出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有马老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在马士兵老师眼里所有的程序都可以用内存中的堆和栈来表示,通过画出程序执行时内存中对象的创建引用图简化了程序的分析。通过看Java视频加深了自己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但现在想想却没有学到多少Java语言技术,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好总结,因为向前赶的原因没有做好总结,导致现在对Java语言的记忆甚少。
J2SE视频是为了Java设计模式打下语言基础,在看Java设计模式时对Java语法不至于陌生,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后正式进入了第一遍的软考复习—希赛的系列视频,大概用时二十天左右。现在想想那时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初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到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再到软件工程、知识产权系统的把计算机知识学习了一遍,弥补了计算机基础的不足,对很多计算机知识有了新的看法。视频看完后自己脑子中没有遗留下多少东西,倒是产生了很多电子版的笔记,在后来复习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视频看完后按照计划做了两套真题,分别是07和09上半年的软考真题,07年的真题做的挺糟糕的,差点及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伤心呐,看完了视频发现自己对知识还有很多欠缺,不过好在看了一些后做09年的题结果差强人意。
就这样第一遍复习在枯燥、忙碌、无知中度过了,留下了疑惑,还有要继续复习的动力。
扎实--查漏补缺
看完了视频对所有的知识点有了整体的掌控,做了两套试题,带着一颗任重道远的心进入了第二遍复习,第二遍复习大概用时十四五天。这遍是看书了,看完视频后发现对知识只是停留在认识阶段,没有跟它们打过什么交道,想要了解的更深刻就必须在和它们进一步的接触。这遍复习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的计划,大致是每天复习一门课程,一边看书,一边看视频笔记总结,当然完了之后就做些相关的真题(书上自带的)。这编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产生了很多文档和图,其中文档分为电子版和手写版的,图主要是电子版的整理到了导图中,但因为知识点太多没来的及整理,有点乱。
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复习时有的门类尤其像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方面的比较复杂,所以一科连看加上做题甚至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导致了时间的拖延,最后复习了大概四科左右就匆匆忙忙结束了第二遍复习。从开始到结束分别总结复习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第二遍复习主要注重的是计算题,在考试时有很多需要计算的题目,这遍复习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中存在的一些疑惑,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积累--题海战术
如果说第二遍是在查漏补缺,那第三遍的复习就是在积累,磨练必不可少。经过第二遍的复习后,掌握的知识已经很扎实了,但我想说还不够,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我,学习也是如此,为了能灵活熟练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做题必不可少。这遍复习主要是做历年的软考真题,是从08年的软考真题开始的,大概以每两~三天一套真题的速度做真题(真题不要浪费),在做真题时大致每次都和实际考试的时间类似,上午选择题,下午设计题,晚上来核对答案,然后再查漏补缺,就像程序设计里的循环,不停的发现问题。在每个周期内,漫长的不是做真题,而是很对答案,再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之所以漫长,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上午题做完后不要就简单的丢到一边,而是围绕着试题发散,再去复习和它相关的一些其它知识点;其二是没有见过的试题,这时候就要做笔记,一部分内容写到了日记本上每天都能翻阅,另一部分记到了电脑上,忘记的再查看。所以漫长的不是做题,漫长的是再学习。
再学习的过程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而是边循环,边发散。如果要问最后记住了多少,可能是只有60%多吧;如果要问做真题时,每次的成绩大致多少,上下午都是在五十多分徘徊,因为积累的不够多。这样重复不一定是好事,因为经过考试发现,很多题都是和往年类型相似,有的题其实就是换了几个关键字,所以真题一定不要浪费,每道题都要弄明白,利用好了真题,考试so easy!
再升华
说了这么多,现在看来当时复习的确不简单,那最后成绩如何呢?虽然最后考过了,但是成绩并不太理想,当看到考试成绩时,脑子里浮现了一句话,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是的,这次软考再次佐证了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的道理。因为我们不是天才,所以做不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十分耕耘总会有些许收获吧,更何况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对于考试给人最好的慰藉莫过于一个好的成绩,好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但是却能说明你的付出,如果没有拿到好成绩纵使平时再努力对于别人来说也只是枉然,我们常说一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有多少真能这么去做的,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别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在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头,需要过程,更需要一个人的成绩。话是这么说,不过也不要太拘泥于这点结果,一次结果只能说明你这次的努力,还要继续努力。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送给将要考试的朋友,真题一定要做,并且至少从07年开始(据我所知真题做的少的童鞋成绩都不怎么好,甚至没有考过),软考改革后每年的题型是相似的,甚至有重题。利用好真题,做真题时一定要全真模拟,一道题也不能落下。
结语
一分耕耘等于一分收获?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如果还有谁停留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年代,那现在是时候转变了,因为我们不是天才,要想做到一分收获可能需要我们付出十分耕耘,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迷惘,会失落,会疲劳,但当阴暗的岁月离开后,你眼中看到的将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