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达特茅斯校大学举行的一次会议。当时的参会者包括John McCarthy(人工智能之父)、Marvin Minsky(1969年度图灵奖得主,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创立者)、Allen Newell(1975年图灵奖得主)、Arthur Samuel和Herbert Simon,这些人都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引领着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纵观整个60年代,美国国防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让机器下 棋、说英语、解代数题、推演逻辑定理等。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热情渐渐开始消退,正如Herb Simon所言“在20年之内,计算机的能力会发展到足以取代人工作业的程度”,而Minsky也支持Simon的看法 -- “我们这一代,将见证这些促使‘人工智能’领域确立的问题被逐一解决掉。”
不必多言,这些先驱们的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或者说,在宏观层面,事情的进展不如预期那么迅速。进入70年代后,*的投入开始削减,而人工智能也从“过 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进入到“泡沫化的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取自于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在整个80年代,由于专家系统(提升了企业的知识学习和分析能力)在商业上的成功,人工智能的整体市场增长到超过10亿美元,实质上进入了 “稳定攀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对于人工智能的热情,重新燃起。
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扩展:奇点(singularity)
和 许多人一样,我相信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拐点。Google Search上对奇点的定义是:宇宙黑洞的中心,在密度无限大的时空中,聚集了所有的能量和质量。无论你是否相信摩尔定律(Moore Law),人工智能在功能、特性以及和人类的连接(至关重要的一点)上都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仿生部件已经不在局限在科幻小说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人机交 互也不再是移动鼠标、自拍或摆动四肢 – 而是基于电机和硅基技术,实现与人的生理机能的连接。
因此,也许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应该再加入第六个阶段 – 奇点。
人工智能时代:CIO十诫
对于CIO们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已经不言而喻。针对IT领袖们,希望下面的10条建议能够带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产出和收益:
- 如果你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熟悉,读本书、学习一门课程或者和同行多交流,让自己尽快进入相应的语境;
- 无论熟悉与否,持续地跟踪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 – 这是一个快速演进的领域;
- 在企业或IT部门中,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活动,包括研发和验证;
- 尽你所能,延揽人工智能方面最杰出的人才;
- 对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产品和服务,确保其商业上的可行性(比如,可接受的投入产出比);
- 与企业内外的利益干系人沟通,使其对新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有充分的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处理得当,这类应用将构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在智能技术的研发和部署可能取代人工工作时,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为支撑。充分的沟通和对受影响员工的培训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消解抵触心理;
- 在那些用人工智能辅助专家决策的领域(比如,销售、服务、制造和预测),促使人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工具是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的,是为了提升其生产率、自身价值和客户满意度的。同时,还能提升员工满意度,防止人才流失;
-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人工智能应用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尤其是关于个人信息时,一定要确保有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相关的策略、流程、方法和工具,以此防止数据被恶意窃取或无意泄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具有无穷的潜力,而数据保护的方法也应等量齐观;
- 关于人工智能产品或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冲击,要和高层进行充分沟通,包括数据如何被收集、存储、提取和利用的。这一点对于医疗或公共基础架构应用尤为重要。当预想之外的后果发生时,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或侵害,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或社会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