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
在云计算领域里,不得不提及享誉盛名的OpenStack。它是国外的一个开源云管理平台软件项目。OpenStack项目是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知名托管服务提供商-RackSpace合作发起的。到目前为止,他每年会发布2个版本,每版本之间是以字母表顺序(A~Z)命名,目前的最新版本是第20个版本—Train版本。它共包含40+个分支项目,涉及IT世界可以想象到的各个领域。
都有哪些项目呢?举例,比如NoVa(计算服务)、Neutron(网络服务)、Glance(镜像服务)、Swift(对象存储服务)、甚至Horizon(UI服务),以及其他。对于从业者来来说,OpenStack的特点是代码开源、功能强大、架构灵活、社区活跃。可是一般的使用者,会面临如下问题。第一,安装部署太复杂。第二,运维有较高的门槛(需要精通Linux及网络的工程师)。第三,管理所需资源开销大(需要专门的管理节点来运行管理服务)。第四,版本之间无法升级(平滑无缝升级是做不到的)。
这也就造成了它的市场状况。厂商很难产品化,逐渐成为软件集成商或者服务外包商。对相关人才的要求高,以至于运营成本变高。从大局上看,NASA、eBay、RackSpace、惠普、思科、Intel等大厂相继退出社区或停止研发。综上,它的整体热度在下降。
市场期待一个可以让云计算技术平民化的产品。
超融合架构
它的架构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购服务器+软件架构,另一种是软硬件一体机架构。哪一种更有未来呢?自购服务器,那么更具灵活性,比如单台服务器中既运行虚拟化服务,又运行分布式存储服务。可以避免被厂商绑定,软硬件分别采购。软件可以采用VMware、Zstack等。若接纳软硬件一体机架构,可考虑深信服、SmartX、青云等。这些厂家降低了交付门槛。常见的2U2节点、2U4节点,空间占用少。用这个架构,就被厂商绑定了。
容器
比如Docker就是其中之一。比较而言,虚拟化的环境里,在服务器层和云主机层之间,有一个虚拟化操作系统(如KVM/Xen/Hyper-v)。而容器的环境,在物理服务器的Linux操作系统之上,有一个容器引擎,在这之上,可以有各种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比如SQL、Tomcat等。这样看来,容器可以认为是一个更轻量级的虚拟计算技术。他不需要依赖完整的操作系统,有更少的资源消耗(CPU、内存、磁盘)。它可以更快的启动,虚拟机启动需要分钟级、容器启动需要秒级,这样我们能够实现更快的业务部署交付。
在未来,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基于Docker/K8S技术的PaaS平台的应用场景。这里面的两个典型代表是微服务架构和DevOps方法论。虚拟化(面向资源)+容器(面向服务)是实现这个场景的最佳实践。
在未来混合云也会有更多落地。混合云有五个特点:
1、统一管控。在私有云界面同时管理线上线下资源。
2、弹性扩容。在按需的场景下将资源负载从私有云弹性扩容到公共云。
3、安全防护。复用公共云的DDOS和WAF能力,用私有云来处理正常请求。
4、容灾备份。私有云做业务生产,公共云在业务灾备。
5、业务跨云部署。用公共云部署敏态业务,用私有云部署稳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