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入开源技术的一些建议

序言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所需的基础组件模块,推测有一定的通用性,于是我们会考虑引入一些开源技术。此时如何引入就需要一些注意点,包括:

(1)对开源技术的可用性负责

开源技术引入系统后,属于系统的一部分,自此你需要对它的可用性负责。需要将这些代码当做自己的代码管理起来,包括源码、依赖库、组件包、相关文档等。开源技术社区是不做任何可用性的承诺的。

(2)开源技术的技术成熟度

开源技术的起因千差万别,其发展历程更是各有各的故事。开源只是代码公开,提供了一种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否能转换为实际,真的很难。对于普通开源技术,更多的价值是提供了一种设计参考,一种技术迭代的基础。

(3)许可授权的范围

开源不等于免费,不同的授权,不同的使用方案。开源领域的授权协议五花八门,即使你仔细研究半天,也未必能理解,它最终是怎么授权你使用。如果你开发的是商业软件,则需要注意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引入开源技术的 4 个阶段

这里提供一些思路,以抛砖引玉。

阶段 1:技术选型

此阶段为粗筛,去掉一些明显有风险的选型,以便下一步能聚焦在更有价值的候选项上。每个组织的的选型要求不同,但事先确定一些标准,然后针对候选项逐一评估,会让选型更有条理、更可靠。如

选型标准 GitHub star数 版本发布周期 社区活跃度 开发语言 依赖库分析 文档可用性 授权协议 应用案例 第三方评测数据
方案1 …… …… …… …… …… …… …… …… ……
方案2 …… …… …… …… …… …… …… …… ……
方案3 …… …… …… …… …… …… …… …… ……

阶段 2:技术实测

在初步选型后,需要实际测试的范围就缩小很多。这时需要从自己的应用场景中,抽象出一组测试场景,并验证其可用性。包括:

  • 开发难易:上手实际写一下,便于掌握使用的复杂度。
  • 场景支持度:不需要全,但需要有代表性;不需要真接入系统,模拟测试即可。
  • 性能: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0.5x、1.0x、1.2x、1.5x……
  • 稳定性:给定负载下的,稳定运行结果,包括是否宕机,内存是否正常等。

阶段 3:工程应用

场景一:多人协作时

现代软件更多是多人协作开发,在引入新的开源技术后,需要将其引入到团队中,避免一下导致其他伙伴都编译失败,各种抱怨。如果不需要他人关注,则做好隔离设计即可。

场景二:基础组件的基础化

通常使用基础组件时,只需要一次编译发布即可,后续简单引入即可,即降低了编译效率,也保证了组件的品质(重复编译的结果不一定一致)。

场景三:酌情融入到团队的基础设施中

例如团队使用Maven来做包管理,则遵从团队的工程实践规则,将引入的开源技术的包管理起来,妥善解决由此引发的一些冲突问题。
关于引入开源技术的一些建议

阶段 4:回馈社区

开源是一种技术精神,作为开发者,我们既要积极使用开源技术,同时也要基于自己的能力,积极将使用中问题、尝试的改进回馈到社区,促进后续的版本解决自己的问题。

阶段 4:回馈社区

开源是一种技术精神,作为开发者,我们既要积极使用开源技术,同时也要基于自己的能力,积极将使用中问题、尝试的改进回馈到社区,促进后续的版本解决自己的问题。

上一篇:解决error: (-215:Assertion failed) VScn::contains(scn) && VDcn::contains(dcn) && VDepth::contains(dept


下一篇:云计算时代 Java 运行时不止 J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