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原文链接:https://yq.aliyun.com/topic/111

本文是对原文内容中部分概念的摘取记录,可能有轻微改动,但不影响原文表达。


08 - BP算法双向传,链式求导最缠绵

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简称BP) 算法

在神经网络(甚至深度学习)参数训练中,BP算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际上BP算法是一个典型的双向算法,但通常强调的是反向传播。

工作流程分两大步:

  1. 正向传播输入信号,输出分类信息(对于有监督学习而言,基本上都可归属于分类算法)。简单说来,就是把信号通过激活函数的加工,一层一层的向前“蔓延”,直到抵达输出层。
  2. 反向传播误差信息,调整全网权值。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重走回头路(1)和(2),也就是通过微调网络参数让下一轮的输出更加准确。

反向传播演示

反向传播演示:https://google-developers.appspot.com/machine-learning/crash-course/backprop-scroll/

BP算法的不足

会存在“梯度扩散(Gradient Diffusion)”现象,其根源在于对于非凸函数,梯度一旦消失,就没有指导意义,导致它可能限于局部最优。

而且“梯度扩散”现象会随着网络层数增加而愈发严重,也就是说,随着梯度的逐层消减,导致它对调整网络权值的调整效益,作用越来越小。

故此BP算法多用于浅层网络结构(通常小于等于3),这就限制了BP算法的数据表征能力,从而也就限制了BP的性能上限。


09 - 全面连接困何处,卷积网络见解深

在本质上,BP算法是一种全连接神经网络,虽然有很多成功的应用,但只能适用于“浅层”网络。

因为“肤浅”,所以也就限制了它的特征表征能力,进而也就局限了它的应用范围。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CNN)

当前适用在图像、语音识别等众多任务。

CNN能够直接从原始图像出发,经过非常少的预处理,就能从图像中找出视觉规律,进而完成识别分类任务,其实这就是端到端(end-end)的含义。

避免了对图像进行复杂的前期处理(即大量的人工图像特征提取工作)

当前主流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其精华大致体现在3个核心操作和3个概念。

  • 3个核心是指:卷积(Convolution)、池化(Poling)和非线性处理(ReLU)。
  • 3个概念是指:局部感受域(Local receptive filed)、权值共享(Weight sharing)和亚采样(Subsampling)。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10 - 卷地风来忽吹散,积得飘零美如画

卷积操作的数学意义:一个函数和另一个函数在某个维度上的加权“叠加”作用。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通常把函数f称为输入函数, g 称为滤波器(filter,也称为特征检测器,feature detector)或卷积核(kernel),这两个函数的叠加结果称为特征图或特征图谱(feature map)

特征图谱也被称呼为做卷积特征(convolved feature)或激活图(activation map)。

在本质上,离散卷积就是一个线性运算,因此离散卷积操作也被称为线性滤波。

常用于图像处理的卷积核

  1. 同一化核(Identity)

    卷积后得到的图像和原图一样。

    只有中心点的值是1,邻域点的权值都是0,所以对滤波后的取值没有任何影响。

  2. 边缘检测核(Edge Detection)

    也称为高斯-拉普拉斯算子。

    矩阵的元素总和为0(即中间元素为8,而周围8个元素之和为-8),所以滤波后的图像会很暗,而只有边缘位置是有亮度的。

  3. 图像锐化核(Sharpness Filter)

    图像的锐化和边缘检测比较相似。

    首先找到边缘,然后再把边缘加到原来的图像上面,强化了图像的边缘,使得图像看起来更加锐利。

  4. 均值模糊(Box Blur /Averaging)

    每个元素值都是1,它将当前像素和它的四邻域的像素一起取平均,然后再除以9。

    均值模糊比较简单,但图像处理得不够平滑。因此,还可以采用高斯模糊核(Gaussian Blur),这个核被广泛用在图像降噪上。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11 - 局部连接来减参,权值共享肩并肩

相比于全连接的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要简洁,但并不简单。

典型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在不考虑输入层的情况下,一个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由若干个卷积层、激活层、池化层及全连接层组成。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

- 是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所在。
- 在卷积层,通过实现“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等系列的设计理念,可达到两个重要的目的:对高维输入数据实施降维处理和实现自动提取原始数据的核心特征。

激活层(Activation Layer)

- 作用是将前一层的线性输出,通过非线性激活函数处理,从而可模拟任意函数,进而增强网络的表征能力。
- 在深度学习领域,ReLU(Rectified-Linear Unit,修正线性单元)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激活函数,原因是它收敛更快,且不会产生梯度消失问题。

池化层(Pooling Layer)

- 也称为亚采样层(Subsampling Layer)。
- 简单来说,利用局部相关性,“采样”在较少数据规模的同时保留了有用信息。
- 巧妙的采样还具备局部线性转换不变性,从而增强卷积神经网络的泛化处理能力。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

相当于传统的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简称MLP)。
通常来说,“卷积-激活-池化”是一个基本的处理栈,通过多个前栈处理之后,待处理的数据特性已有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输入数据的维度已下降到可用“全连接”网络来处理了;另一方面,此时全连接层的输入数据已不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是经过反复提纯过的结果,因此最后输出的结果要可控得高。

常见架构模式

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构建出不同拓扑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例如,可以先由m个卷积层和激活层叠加,然后(可选)进行一次池化操作,重复这个结构n次,最后叠加k个全连接层(m, n, k ≥ 1)。

总体来讲,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多层处理,逐渐将初始的“低层”特征表示,转化为“高层”特征表示,之后再用“简单模型”即可完成复杂的分类等学习任务。

因此在本质上,深度学习就是一个“特征学习(feature learning)”或“表示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

卷积层的3个核心概念

卷积层的三个核心概念:局部连接、空间位置排列及权值共享。

局部连接(Local Connectivity)

全连接的前馈神经网络有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可扩展性(Scalability)非常差。
原因非常简单,网络规模一大,需要调参的个数以神经元数的平方倍增,导致它难以承受参数太多之痛。
局部连接(Local Connectivity)在能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个“参数之痛”。
局部连接也被称为“稀疏连接(Sparse Connectivity)”。 对于卷积神经网络而言,隐藏层的神经元仅仅需要与前一层的部分区域相连接。
这个局部连接区域有个特别的名称叫“感知域(receptive field)”,其大小等同于卷积核的大小

相比于原来的全连接,连接的数量自然是稀疏得多,因此,局部连接也被称为“稀疏连接(Sparse Connectivity)”。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稀疏连接,仅仅是指卷积核的感知域相对于原始图像的高度和宽度而言的。
卷积核的深度(depth,在这里卷积核的深度实际上就是卷积核的个数。)则需要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不能缩减。

空间排列(Spatial arrangement)

在构造卷积层时,对于给定的输入数据,如果确定了卷积核的大小,卷积核的深度(个数)、步幅以及补零个数,那么卷积层的空间安排就能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固定4个参数:卷积核的大小、深度、步幅及补零。 卷积核的深度(depth)
卷积核的深度对应的是卷积核的个数。每个卷积核只能提取输入数据的部分特征。
每一个卷积核与原始输入数据执行卷积操作,会得到一个卷积特征,这样的多个特征汇集在一起,称为特征图谱。
事实上,每个卷积核提取的特征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因此,通常说来,多个卷积核的叠加效果要比单个卷积核的分类效果要好得多。 步幅(stride)
即滤波矩阵在输入矩阵上滑动跨越的单元个数。
设步幅大小为S,当S为1时,滤波器每次移动一个像素的位置。
当S为2时,每次移动滤波器会跳过2个像素。S越大,卷积得到特征图就越小。 补零(zero-padding)
补零操作通常用于边界处理。
在有些场景下,卷积核的大小并不一定刚好就被输入数据矩阵的维度大小整除,就会出现卷积核不能完全覆盖边界元素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在输入矩阵的边缘使用零值进行填充,使得在输入矩阵的边界处的大小刚好和卷积核大小匹配。
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对输入图像矩阵的边缘进行了一次滤波。
零填充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控制特征图的大小。
使用零填充的卷积叫做泛卷积(wide convolution),不适用零填充的叫做严格卷积(narrow convolution)。

权值共享(Shared Weights)

权值实际上就是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参数,也称为参数共享(Parameter Sharing)。
局部连接虽然降低了连接的个数,但整体幅度并不大,需要调节的参数个数依然非常庞大,因此还是无法满足高效训练参数的需求。
而权值共享能显著降低参数的数量。 对于同一个卷积核,它在一个区域提取到的特征,也能适用于于其他区域。
基于权值共享策略,将卷积层神经元与输入数据相连,同属于一个特征图谱的神经元,将共用一个权值参数矩阵。 权值共享保证了在卷积时只需要学习一个参数集合即可,而不是对每个位置都再学习一个单独的参数集合。
因此参数共享也被称为绑定的权值(tied weights)。

小结

空间位置排列确定了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而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等策略显著降低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示例:全连接(不包括偏置的权值连接)的参数为15个,局部连接为7个,而权值共享的参数为3个(即红绿蓝线分别共用一个参数)


12 - 激活引入非线性,池化预防过拟合

欠拟合与过拟合

欠拟合(underfitting)

样本不够,或学习算法不精,连已有数据中的特征都没有学习好,自然当面对新样本做预测时,效果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欠拟合比较容易克服,比如在神经网络中增加训练的轮数,从而可以更加“细腻”地学习样本种的特征。

过拟合(overfitting)

构建的模型一丝不苟地反映已知的所有数据,但这样一来,它对未知数据(新样本)的预测能力就会比较差。

卷积神经网络如何泛化(即防过拟合)

采样(sampling)
采样的本质就是力图以合理的方式“以偏概全”。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采样是针对若干个相邻的神经元而言的,因此也称为“亚采样(Subsampling)”,也就是“池化(Pooling)”。

激活层

激活层存在的最大目的,莫过于引入非线性因素(选取合适的“激活函数”),以增加整个网络的表征能力。

Sigmoid激活函数的缺点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导数值很小。比如说,Sigmoid的导数取值范围仅为[0, 1/4],且当输入数据很大或者很小的时候,其导数趋都近于0。
这就意味着,很容易产生所谓的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现象。

激活函数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简称ReLU)

AI - 深度学习之美十四章-概念摘要(8~14)

标准的ReLU函数为f(x)=max(x,0),即当x>0时,输出x; 当x<=0时,输出0。

相比于Sigmoid类激活函数,ReLU激活函数的优点
- 单侧抑制。当输入小于0时,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反之,当输入大于0,神经元处于激活状态。
- 相对宽阔的兴奋边界。Sigmoid的激活态(即f(x)的取值)集中在中间的狭小空间,而ReLU这不同,只要输入大于0,神经元一直都处于激活状态。
- 稀疏激活性。ReLU直接把抑制态的神经元“简单粗暴”地设置为0,就使得这些神经元不再参与后续的计算,从而造成网络的稀疏性, ReLU激活函数除了减少了计算量,还减少了参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网络瘦身了不少),使其收敛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激活函数,最后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拟合问题的发生。 LeRU的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会导致网络在训练后期表现得非常脆弱,以至于这时的ReLU也被戏称为“死掉的ReLU(dying ReLU)”。

池化层

池化层亦称子采样层。
通常来说,当卷积层提取目标的某个特征之后,都要在两个相邻的卷积层之间安排一个池化层。
池化层函数实际上是一个统计函数,常见的统计特性包括最大值、均值、累加和及L2范数等。
池化层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降低了下一层待处理的数据量、预防网络过拟合。 不同的池化策略在正向传播和方向传播中的差异
最大池化函数(max pooling)
- 前向传播操作:取滤波器最大值作为输出结果
- 反向传播操作:滤波器的最大值不变,其余元素置0
平均池化函数(average pooling)
- 前向传播操作:取滤波器范围所有元素的平均值作为数据结果
- 后向传播操作:滤波器中所有元素的值,都取平均值 对于处理图片而言,通过池化操作后,原始图像就好像被打上了一层马赛克。
但计算机的“视界”和人类完全不同,池化后的图片,丝毫不会影响它们对图片的特征提取。
理论支撑就是局部线性变换的不变性(invariant):如果输入数据的局部进行了线性变换操作(如平移或旋转等),那么经过池化操作后,输出的结果并不会发生变化。 池化综合了(过滤核范围内的)全部邻居的反馈,即通过k个像素的统计特性而不是单个像素来提取特征,自然能够大大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简称FC)

“全连接”意味着,前层网络中的所有神经元都与下一层的所有神经元连接。
全连接层设计目的在于,它将前面各个层学习到的“分布式特征表示”,映射到样本标记空间,然后利用损失函数来调控学习过程,最后给出对象的分类预测。 实际上,全连接层是就是传统的多层感知器。
不同于BP全连接网络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在输出层使用的激活函数不同,比如说它可能会使用Softmax函数。 全连接层的参数冗余,导致该层的参数个数占据整个网络参数的绝大部分。
由于全连接层因为参数个数太多,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现象,可采取Dropout措施来弱化过拟合。

小结

卷积神经网络的所有核心层

  • 卷积层: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
  • 激活层:为网络中引入非线性,增强网络表征能力
  • 池化层:通过采样减少特征维度,并保持这些特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尺度变化不变性
  • 全连接层:实施对象的分类预测

13 - 循环递归RNN,序列建模套路深

马尔科夫链思维

所谓马尔科夫链,通俗来讲,就是未来的一切,仅与当前有关,而与历史无关。

人类不具备马尔科夫链思维。

也就是说,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影响,人们善于追求前后一致,首尾协调,逻辑一贯。

换句话说,人类的行为通常是历史的产物、习惯的奴隶。

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输出结果不仅和当前的输入相关,还和过往的输出相关,就是能将以往的信息连接到当前任务之中。

由于利用了历史信息,当任务涉及到与时序或与上下文相关时(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RNN就要比其他人工神经网络(如CNN)的性能要好得多。

RNN最先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后来应用在“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如谷歌的语音搜索,苹果的Siri应用等)”、“个性化推荐”等众多领域。

RNN利用环路(即当前隐藏层的上次输出)来当做本层的部分输入。

循环神经网络的网络表现形式有循环结构,从而使得过去输出的信息作为记忆而被保留下来,并可应用于当前输出的计算中。

也就是说,RNN的同一隐层之间的节点是有连接的。

RNN中的“深度”,不同于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它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如网络中的隐层个数)特性上的深度。

RNN通过使用带有自反馈的神经元,能够处理理论上任意长度的(存在时间关联性的)序列数据。

相比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它更符合生物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以模仿大脑来作为终极目标的话,它更有前途。

训练RNN的算法叫做时间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简称BPTT)。

和传统的反向传播算法BP有类似之处,核心任务都是利用反向传播调参,从而使得损失函数最小化。


14 - LSTM长短记,长序依赖可追忆

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

传统RNN多采用反向传播时间(BPTT)算法的弊端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网络层数的增多,会产生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等问题。

“梯度消失”:如果梯度较小的话(<1),多层迭代以后,指数相乘,梯度很快就会下降到对调参几乎就没有影响了。

“梯度爆炸”:如果梯度较大的话(>1),多层迭代以后,又导致了梯度大的不得了。

LSTM的核心本质在于,通过引入巧妙的可控自循环,以产生让梯度能够得以长时间可持续流动的路径 。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改造神经元,添加了遗忘门、输入门和输出门等结构,让梯度能够长时间的在路径上流动,从而有效提升深度RNN的性能。

LSTM的参数训练算法,依然是熟悉的反向传播算法。


上一篇:微软BI 之SSIS 系列 - MVP 们也不解的 Scrip Task 脚本任务中的一个 Bug


下一篇:匿名内部类可以访问的变量---静态成员变量和final修饰的局部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