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定理:摩尔定理,安迪-比尔定理,反摩尔定理

前两天在网上不经意间搜到了一本吴军的《浪潮之巅》,讲的是现代国际上计算机界的各大公司的兴衰沉浮,包括AT&T公司与IBM等等,把它当作IT历史书看,到现在已经看了一部分了。其中,我对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这一章很有兴趣,之中主要你讲了三个IT定理,分别是摩尔定理,安迪-比尔定理和反摩尔定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大公司基本上是在美国,而且美国的反垄断法对这些公司也是很有威胁的,目前我看到的好几家大公司的发展史上,都或多或少的被反垄断法所困扰。

  • 摩尔定理

最早发现这个定理的是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1965年他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现在,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就会翻一番,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关心的,每过十八个月,相同的IT产品价格会降一半!这才是我的注意点所在。

摩尔定理主导着IT产业的发展,为了使其成立,IT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了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每个市场上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计算机芯片上只有英特尔与AMD,高端系统与服务只有IBM与太阳,个人电脑有惠普与戴尔。说到个人电脑,我就想到了目前的联想,IBM把它的PC卖给了联想,使得联想的PC地位迅速爬升,IBM因为PC市场接近饱和利润走低才甩掉PC这个产业,联想为什么要接手呢?我觉得联想在PC上最多也就只能获得一些小头,而且利润会越来越低,除非出现再一次的技术革新,要想发展成IT界的帝国式存在,联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以上纯属我在看书时候的随性想法,可能有些与实际不符,望谅解)。

  • 安迪-比尔定理

在看这个定理之前,我觉得摩尔定理真是太有用了,它会把IT产品的价格压缩到将近一半,这对于我这个一穷二白的学生真是一个好消息。可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安迪-比尔定理,简单的说,这个定理不断的推动我们更新我们的计算机等IT设备。这个定理的原话是,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安迪代表的硬件,比尔代表软件。硬件方面在每十八个月性能翻倍,带来的优势却全被软件方面“吃掉”了。与硬件相反,操作系统等软件越来越慢,越做越大。现在的计算机比十年前虽然快了100倍,但是我们感觉软件运行的效果却和以前差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明显是反人类啊。书上给出了解释,盖茨以前做BASIC时,只有几十K的大小,但是现在,我们随便做一个.NET可能就要几百兆,其中肯定有很多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不优化呢?这就不是技术的问题了,而是市场方面影响的结果。硬件资源如此充足,我多用100兆少用100兆,用户可能压根就没有感觉到差别,但是为了那一百兆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包括时间,财力与人力,最后得到的效益可能完全不与付出成正比,有时候甚至会拉低效益。试想一下,别人的公司只要1个月就开发出了客户需要的软件,而你却要五个月甚至十个月,而且你的报价因为成本问题肯定会比对方高出很多。即使你的软件比别人跑的快了一两秒,客户会在意么?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现在的很多软件没有十年前的软件精简的缘故。Java比C++效率低,C++又比C的效率低,但是,Java让开发人员效率提高的肯定比C高上很多很多。

综上,软件不断“吃掉”硬件提高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不断的更新他们的硬件。这是很多用户头疼的地方,但是确是各个硬件厂家的利益点。从这里可以看出,软件公司出的软件的对硬件的“胃口”大小,会直接影响硬件厂商的业绩。

  • 反摩尔定理

如果说安迪-比尔定理对厂家有利,那么反摩尔定理就是厂家的可悲的地方了。一个厂家在十八个月后与前面十八个月,卖掉同样的产品,营业额会低至一半左右。所以每个硬件厂家必须跟上摩尔定理的脚步,不然盈利就会一落千丈,甚至会“灭门”。

反摩尔定理消极的一面让硬件厂家等苦恼,但是它积极的方面不容小觑。有压力才有动力,我觉得反摩尔定理就像顶在各大公司脑后的一把刀,它们必须尽力在技术的道路上奔跑,如果速度稍慢,就会尝到苦头。由于它对大公司有威胁,也就说明对小公司有机遇。技术的赛道并不是只有一个起点,每当技术出现质变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起点,新公司可以通过那个起点加入IT行业的技术赛跑中,或者小公司利用这个起点获得的新动力一举超越大公司!而大公司在新的机遇面前很难做到与小公司一样灵活与专注于新技术。

最后,也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开发出超越微软的操作系统啊,要想造就中国的IT帝国,必须在硬件上的处理器与软件上的操作系统中做出突破啊。

上一篇:【GDKOI2016Day1T1-魔卡少女】【拆位】线段树维护区间内所有连续子区间的异或和


下一篇:Horton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