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500问——Chapter05: 卷积神经网络(CNN)(4)

文章目录

5.18 卷积神经网络凸显共性的方法

5.18.1 局部连接

5.18.2 权值共享

5.18.3 池化操作

5.19 全连接、局部连接、全卷积与局部卷积

5.20 局部卷积的应用

5.21 NetVLAD池化

参考文献


5.18 卷积神经网络凸显共性的方法

5.18.1 局部连接

我们首先了解一个概念,感受野,即每个神经元仅与输入神经元相连接的一块区域。在图像卷积操作中,神经元在空间维度上是局部连接的,但在深度上是全连接。局部连接的思想,是受启发于身生物学里的视觉系统结构,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就是仅用局部接受信息。对于二维图像,局部像素关联性较强。这种局部连接保证了训练后的滤波器能够对局部特征有最强的响应,使神经网络可以提取数据的局部特征。

下图是一个很经典的图示,左边是全连接,右边是局部连接。

对于一个1000\times 1000的输入图像而言,如果下一个隐藏层的神经元数目为10^6个,采用全连接则有1000\times 1000\times 10^6=10^{12}个权值参数,如此巨大的参数量几乎难以训练;而采用局部连接,隐藏层的每个神经元仅与图像中10\times 10的局部图像相连接,那么此时的权值参数数量为10\times 10\times 10^6=10^8,将直接减少4个数量级。

5.18.2 权值共享

权值共享,即计算同一深度的神经元时采用的卷积核参数是共享的。权值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意义的,是由于在神经网络中,提取的底层边缘特征与其在图中的位置无关。但是在另一些场景中是无意的,如在人脸识别任务,我们期望在不同的位置学到不同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权重只是对于同一深度切片的神经元是共享的。在卷积层中,通常采用多组卷积核提取不同的特征,即对应的是不同深度切片的特征,而不同深度切片的神经元权重是不共享。

相反,偏置这一权值对于同一深度切片的所有神经元都是共享的。权值共享带来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网络的训练难度。如下图,假设在局部连接中隐藏层的每一个神经元连接的是一个10\times 10的局部图像,因此有10\times 10个权值参数,将这10\times 10个权值参数共享给剩下的神经元,也就是说隐藏层中10^6个神经元的权值参数相同,那么此时不管隐藏层神经元的数目是多少,需要训练的参数就是这10\times 10个权值参数(也就是卷积核的大小)。

这里就体现出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奇妙之处,使用少量的参数,却依然能有非常出色的性能。上述仅仅是提取图像一种特征的过程。如果要多提取出一些特征,可以增加多个卷积核,不同的卷积核能够得到图像不同尺度下的特征,称之为特征图(feature map)

5.18.3 池化操作

池化操作与多层次结构一起,实现了数据的降维,将低层次的局部特征组合成较高的层次的特征,从而对整个图片进行表示。如下图:

5.19 全连接、局部连接、全卷积与局部卷积

大多数神经网络中高层网络通常会采用全连接层(Global Connected Layer),通过多对多的连接方式对特征进行全局汇总,可以有效地提取全局信息。但是全连接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参数,是神经网络中最占资源的部分之一,因此就需要由局部连接(Local Connected Layer),仅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产生神经元连接,能够有效地减少参数量。根据卷积操作的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全卷积(Global Convolution)和局部卷积(Local Convolution)。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全卷积就是标准卷积,即在整个输入特征维度范围内采用相同的卷积核参数进行运算,全局共享参数的连接方式可以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参数大大减少;

局部卷积又叫平铺卷积(Tiled Convolution)或非共享卷积(Unshared Convolution),是局部连接与全卷积的折中。四者的表示如表5.11所示。

表5.11 卷积网络中连接方式的对比
连接方式 示意图 说明
全连接 层间神经元完全连接,每个输出神经元可以获取到所有输入神经元的信息,有利于信息汇总,常置于网络末层;连接与连接之间独立参数,大量的连接大大增加模型的参数规模。
局部连接 层间神经元只有局部范围内的连接,在这个范围内采用全连接的方式,超过这个范围的神经元则没有连接;连接与连接之间独立参数,相比于全连接减少了感受域外的连接,有效减少参数规模。
全卷积 层间神经元只有局部范围内的连接,在这个范围内采用全连接的方式,连接所采用的参数在不同感受域之间共享,有利于提取特定模式的特征;相比于局部连接,共用感受域之间的参数可以进一步减少参数量。
局部卷积 层间神经元只有局部范围内的连接,感受域内采用全连接的方式,而感受域之间间隔采用局部连接与全卷积的连接方式;相比于全卷积成倍引入额外参数,但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相比于局部连接,可以有效控制参数量。

5.20 局部卷积的应用

并不是所有的卷积都会进行权重共享,在某些特定任务中,会使用不权重共享的卷积。下面通过人脸这一任务来进行详解。在读人脸方向的一些paper中,会发现很多都会在最后加入一个Local Connected Conv,也就是不进行权重共享的卷积层。总的来说,这一步的作用就是使用3D模型来将人脸对齐,从而使CNN发挥最大的效果。

截取论文中的一部分图,经过3D对齐以后,形成的图像均是512\times 512,输入到上述的网络结构中。该结构的参数如下:

  • Conv:32个11\times11 \times 3的卷积核
  • Max-pooling:3 \times 3,stride=2
  • Conv:16个9\times 9的卷积核
  • Local-Conv:16个9\times 9的卷积核
  • Local-Conv:16个7\times 7的卷积核
  • Local-Conv:16个5\times 5的卷积核
  • Fully-connected:4096维
  • Softmax:4030维

前三层的目的在于提取低层次的特征,比如简单的边和纹理。其中Max-pooling层使得卷积的输出对微小的偏移情况更加鲁棒。但不能使用更多的Max-pooling层,因为太多的Max-pooling层会使得网络损失图像信息。全连接层将上一层的每个单元和本层的所有单元相连,用来捕捉人脸图像不同位置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使用softmax层用于人脸分类。中间三层都是使用参数不共享的卷积核,之所以使用参数不共享,有如下原因:

  1. 对齐的人脸图片中,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统计特征,因此并不存在特征的局部稳定性,所以使用相同的卷积核会导致信息的丢失。
  2. 不共享的卷积核并不增加inference时特征的计算量,仅会增加训练时的计算量。使用不共享的卷积核,由于需要训练的参数量大大增加,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增加数据量。

5.21 NetVLAD池化

NetVLAD是论文[15]提出的一个局部特征聚合的方法。

在传统的网络里面,例如VGG,最后一层卷积层输出的特征都是类似于Batchsize x 3 x 3 x 512这种东西,然后会经过FC聚合,或者进行一个Global Average Pooling(NIN里的做法),或者怎么样,变成一个向量型的特征,然后进行Softmax 或者其他的 Loss。

这种方法说简单点也就是输入一个图片或者什么的结构性数据,然后经过特征提取得到一个长度固定的向量,之后可以用度量的方法去进行后续的操作,比如分类啊,检索啊,相似度对比等等。

那么NetVLAD考虑的主要是最后一层卷积层输出的特征这里,我们不想直接进行欠采样或者全局映射得到特征,对于最后一层输出的W x H x D,设计一个新的池化,去聚合一个“局部特征“,这即是NetVLAD的作用。

NetVLAD的一个输入是一个W x H x D的图像特征,例如VGG-Net最后的3 x 3 x 512这样的矩阵,在网络中还需加一个维度为Batchsize。

NetVLAD还需要另输入一个标量K即表示VLAD的聚类中心数量,它主要是来构成一个矩阵C,是通过原数据算出来的每一个W \times H特征的聚类中心,C的shape即C:K \times D,然后根据三个输入,VLAD是计算下式的V:

V(j,k) = \sum_{i=1}^{N} a_i(x_i)(x_i(j) - c_k(j))

其中j表示维度,从1到D,可以看到V的j是和输入与c对应的,对每个类别k,都对所有的x进行了计算,如果x_i属于当前类别ka_k=1,否则a_k=0,计算每一个x和它聚类中心的残差,然后把残差加起来,即是每个类别k的结果,最后分别L2正则后拉成一个长向量后再做L2正则,正则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统一所有聚类算出来的值,而残差和的目的主要是消减不同聚类上的分布不均,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得到最后正常的输出。

输入与输出如下图所示:

中间得到的K个D维向量即是对D个x都进行了与聚类中心计算残差和的过程,最终把K个D维向量合起来后进行即得到最终输出的K \times D长度的一维向量。

而VLAD本身是不可微的,因为上面的a要么是0要么是1,表示要么当前描述x是当前聚类,要么不是,是个离散的,NetVLAD为了能够在深度卷积网络里使用反向传播进行训练,对a进行了修正。

那么问题就是如何重构一个a,使其能够评估当前的这个x和各个聚类的关联程度?用softmax来得到:

a_k = \frac{e^{W_k^T x_i + b_k}}{ e^{W_{k'}^T x_i + b_{k'}}}

将这个把上面的a替换后,即是NetVLAD的公式,可以进行反向传播更新参数。

所以一共有三个可训练参数,上式a中的W: K \times D,上式a中的b: K \times 1,聚类中心c: K \times D,而原始VLAD只有一个参数c。

最终池化得到的输出是一个恒定的K x D的一维向量(经过了L2正则),如果带Batchsize,输出即为Batchsize x (K x D)的二维矩阵。

NetVLAD作为池化层嵌入CNN网络即如下图所示:

原论文中采用将传统图像检索方法VLAD进行改进后应用在CNN的池化部分作为一种另类的局部特征池化,在场景检索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后续相继又提出了ActionVLAD、ghostVLAD等改进。

参考文献

[1] 卷积神经网络研究综述[J]. 计算机学报, 2017, 40(6):1229-1251.

[2] 常亮, 邓小明, 周明全,等. 图像理解中的卷积神经网络[J]. 自动化学报, 2016, 42(9):1300-1312.

[3] Chua L O. CNN: A Paradigm for Complexity[M]// CNN a paradigm for complexity /. 1998.

[4] He K, Gkioxari G, Dollar P, et al. Mask R-CNN[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 Machine Intelligence, 2017, PP(99):1-1.

[5] Hoochang S, Roth H R, Gao M, et al.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CNN Architectures, Dataset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er Learn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16, 35(5):1285-1298.

[6] 许可. 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上的应用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2.

[7] 陈先昌.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与应用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2014.

[8] CS231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Stanford

[9] Machine Learning is Fun! Part 3: Deep Learning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10] cs231n 动态卷积图:Convolution demo

[11] 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Hinton G E.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2: 1097-1105.

[12] Sun Y, Wang X, Tang X. Deep learning face representation from predicting 10,000 classes[C]//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14 IEEE Conference on. IEEE, 2014: 1891-1898.

[13] 魏秀参.解析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原理与视觉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14] Jianxin W U , Gao B B , Wei X S , et al. Resource-constrained deep learning: challenges and practices[J]. Scientia Sinica(Informationis), 2018.

[15] Arandjelovic R , Gronat P , Torii A , et al. [IEEE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Las Vegas, NV, USA (2016.6.27-2016.6.30)]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NetVLAD: CNN Architecture for Weakly Supervised Place Recognition[C]// 2016:5297-5307.

上一篇:如何优化Flutter应用以通过iOS应用商店的审核流程


下一篇:redis 性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