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之《调停者模式》及应用场景

原创作品,可以转载,但是请标注出处地址:http://www.cnblogs.com/V1haoge/p/6518603.html

  调停者模式。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系统内部通过许多的类互相之间相互调用来完成一系列的功能,这个系统内部的每个类都会存在至少一次的调用与被调用,多者数不胜数,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个类发生问题,进行修改,无疑会影响到所有调用它的类,甚至它调用的类,可见这种情况下,类与类之间的耦合性极高(体现为太多的复杂的直接引用)。

  这正是调停者模式的主场,调停者犹如第三方中介一般,将所有的类与类之间的引用都导向调停者类,所有类的请求,一致发向调停者,由调停者再发向目标类,这样原本复杂的网状的类关系,变成了简单的星型类关系,调停者类位于核心,所有其他类位于外围,指向调停者。如此这般,类与类之间的直接调用耦合被解除(通过统一的第三方来发起调用),某个类发生问题,发生修改,也只会影响调停者,而不会直接影响到简介发起调用的那些类。

  下面举个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公司部门,有一个经理来充当调停者,其下的员工充当互相作用的类,这是一个很形象的实例。如果所有职员之间的互动都由职工之间直接进行,一旦某个员工不在,那么必须由此员工操作的事情便无法互动起来,或者某个员工被更换,员工之间不熟悉,也无法进行互动,这样,经理这个调停者的作用就来了,发起需求的员工将需求告诉经理,经理再找其他员工操作这个需求,明显的调停者模式。

  下面看看示例代码:

调停者接口:Mediator

 /**
* 调停者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Mediator {
void change(String message,ZhiYuan zhiyuan,String nname);
}

职工抽象类:ZhiYuan

 /**
* 职员接口
*/
public abstract class ZhiYuan {
String name;
private Mediator mediator;
public ZhiYuan(Mediator mediator,String name){
this.mediator = mediator;
this.name = name;
}
//被调停者调用的方法
public void called(String message,String n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 "接收到来自"+ nname + "的需求:" + message);
}
//调用调停者
public void call(String message,ZhiYuan zhiyuan,String nname){
System.out.println(nname + "发起需求:"+ message);
mediator.change(message,zhiyuan,nname);
}
}

具体的调停者:Jingli

 /**
* 调停者:经理
*/
public class Jingli implements Media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ge(String message,ZhiYuan zhiyuan,String nname) {
System.out.println("经理收到" + nname + "的需求:" + message);
System.out.println("经理将" + nname + "的需求发送给目标职员");
zhiyuan.called(message,nname);
}
}

具体的职员:ZhiyuanA、ZhiyuanB、ZhiyuanC

 /**
* 职员A
*/
public class ZhiyuanA extends ZhiYuan {
public ZhiyuanA(Mediator mediator, String name) {
super(mediator, name);
}
} /**
* 职员B
*/
public class ZhiyuanB extends ZhiYuan {
public ZhiyuanB(Mediator mediator, String name) {
super(mediator, name);
}
} /**
* 职员C
*/
public class ZhiyuanC extends ZhiYuan {
public ZhiyuanC(Mediator mediator, String name) {
super(mediator, name);
}
}

测试类:Clienter

 public class Clien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分配职员与经理
Mediator jingli = new Jingli();
ZhiYuan zhiyuanA = new ZhiyuanA(jingli,"职员A");
ZhiYuan zhiyuanB = new ZhiyuanB(jingli,"职员B");
ZhiYuan zhiyuanC = new ZhiyuanC(jingli,"职员C");
//职员A的需求
String messageA = "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操作";
zhiyuanA.call(messageA,zhiyuanB,zhiyuanA.name);
//职员C的请求
String messageC = "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签名";
zhiyuanC.call(messageC, zhiyuanB,zhiyuanC.name);
}
}

执行结果:

职员A发起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操作
经理收到职员A的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操作
经理将职员A的需求发送给目标职员
职员B接收到来自职员A的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操作
职员C发起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签名
经理收到职员C的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签名
经理将职员C的需求发送给目标职员
职员B接收到来自职员C的需求:这些资料需要B职员签名

  如上所列,职工A和职工C都需要请求职工B,但是假如他们不认识职工B,那么就将工作需求提交给经理,经理再将工作需求发送给职工B。

  使用调停者模式貌似要比原本的结构消耗时间,但是却将需求的发起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强耦合进行了降低,极大的优化了系统内部的维护工作。

  调停者模式降低的是系统内部的耦合性,而外观模式降低的是系统之间的耦合性。

  调停者模式更加细化,针对的是系统内部类与类之间的强耦合的解除,外观模式则较为统筹,针对的是整个系统对外的耦合性解除,二者都都有屏蔽复杂性的作用。


同系列文章:

上一篇:iOS10 适配、Xcode8配置总结


下一篇:hdu-1061(快速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