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闭幕的GES2017未来教育大会,主题是“科技创新推动教育进步”。然而,作为大会演讲嘉宾,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却认为,现在的教育创新,特别是商业和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创新,多数集中在以课程为主的部分。由此,可能导致教育的人性面渐行渐冷。
为此,杨斌副校长还将自己的演讲主题定位为“大学的人性面:颠覆与祛魅”。当前,科技创新确实成为主旋律,并且对于“传统”产生了巨大的颠覆效应。但是,杨斌副校长选用的“祛魅”一词,其大致词义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杨斌副校长的“祛魅”,实质上来自对大学教育人性面渐行渐冷的担忧。在他看来,大学教育人性面的“冷”源于工业社会极为看中且尽力追求的效率。现在,大学的设计、组织、运行管理无不以效率为导向,从而教育组织越来越有了工业组织非常重要的组织属性,极大提供了效率保障。但是,却使得大学的人性面渐行渐冷。
杨斌副校长
“在知识、能力、价值诸多大学所追求的成效当中,哪一个最抓得住?哪一个最可定量、衡量?哪一个最可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是其中的知识,是其中可以定量化的知识点。课程成为了知识交换的单位,学分成为了知识交换的基本量。所以,唯知识传授具有的商业价值、商品价值,也使得那些不能被衡量,难以被评价的人性面有渐行渐冷的可能。”杨斌副校长如是说。
杨斌副校长表示,大学的人性面因其隐形难以衡量,而难以管理。可是,当前追求的事情往往关注其是否能数据化,不能数据化则管理难度增加,因而也就容易被忽略,更难站到舞台的*。其实,大学的人性面并不复杂,即依赖于人与人的有机互动。human touch(人文关怀)、high-touch(高感度),可谓大学人性面的基本呈现。交情交心是大学中人性面的基本状态,而非交道交代。
“以慕课为代表的,或者以课程为核心的诸多高技术助力下的教育模式,由于传播的单向性和内容的标准化,到底是在促进着high-touch、丰富着high-touch人性面,还是削弱着人性面?”这是杨斌副校长面向教育技术创新者、引领者们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
杨斌副校长认为,大学的人性面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有温度、有质量的互动。可是,今天的大学教师将自己更多地看做是一个专业人士或者专业知识分子,较少将自己看作是一个道德角色,他们应该是一个道德上的楷模。当这个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他人的行为和品格相悖,这实际上天天在进行着一种反教育。
杨斌副校长指出,今天的大学教育设计,太多的在于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太不足的在于其中非课程部分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领导力、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些恐怕不是大学某一个学科的教师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大学某一职员在行政工作当中就能完成的。那么,谁来做这件事情?可以预判,将来大学当中会需要更多的Professional Coach(专业教练)。
杨斌副校长特别呼吁,从科技创新推动教育的角度,有没有更多的热心者愿意对于非课程的育人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难以衡量、难以管理,不应该成为缺少技术支持下创新的障碍和理由。事实上,非课程部分的教育,机会极大、空间极大、价值极大。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12-6
本文作者:黄继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