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院士:场景是当前AI产业化最大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TLdoi9cnY-Crr0FVp2ah6g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年创新创业专题论坛”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作了题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若干思考》的演讲,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论坛上还成立“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领军。
小型会议更能把问题说的清楚、明白。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没有出席上千人的主论坛,而是选择了一百人多的大会的分论坛“青年创新创业专题论坛”,发表了对中国AI的一些思考,题目就叫《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若干思考》。
中国AI发展还有哪些问题?
张钹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最大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实体经济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与当地实际结合选择合适的场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具体到深度学习,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可解释性和鲁棒性。
除了张钹院士,参与这个分论坛还有北京市海淀区李长萍副区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约克大学张丹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组副组长、南开大学韩建达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北京大区主席王田苗教授,以及科沃斯、赛格威、大疆创新等企业相关负责人,“政产学研”领域的人员都到齐了。
在分论坛上,也出现了“政产学研”领域的合作——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北航天汇孵化器、智友种子基金、雅瑞资本等联合发起“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并落地海淀,目标是投资培育20个以上的专业领域头部创业项目或独角兽项目雏形。
张钹院士:AI的应用场景是最大的问题,不可解释性是深度学习的最重大问题
为什么张钹院士不想参加大规模的活动?
他在演讲时候解释,大会上大家都是讲机遇,讲形势如何好,因为大家在一线都已经认识到形势非常好。但是现在不能再停留在动员造势的层面上,必须切实的针对这里头的问题进行一些细致的讨论,这样才有助于机器人的发展。
“形势好要把它变成现实,必须面临挑战。如果不去解决这些挑战性的问题,你这个大好形势也不可能产生。”
张钹院士
要解决哪些问题?
张钹院士认为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好,都要产业化。虽然对行业来说,人工智能的算法、数据、算力三个要素具备了,但最重要的因素——场景,是产业化最大的问题。
什么场景下面我们才可以做出来好的产业?张钹院士认为有五个方面,即场景必须具备五个属性:
- 掌握丰富的数据或知识
- 完全信息
- 确定性信息
- 静态与结构化环境
- 有限的领域或单一的任务
如果是属于这些性质的问题,机器都可以做,而且最终是会完全代替人的,这种问题也叫“照章办事”。而对于动态变化环境、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多领域多任务,在短期内机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所以这是目前人工智能能做的情况。
在解决场景问题之后,还得认识到机器学习存在可解释性、鲁棒性问题。以医疗健康为例,如果智能图像识别图片里的病人有癌症,但是它说不出道理,这是不可解释性问题;如果再加上些干扰,它就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这就是鲁棒性问题。
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做医学图像识别,怎么做到它的可解释性?必须加进去医生看图片的知识和经验。如果离开了医生看图片的知识和经验,仅仅依靠数据做出来的结果将来跟医生不可以交互,医生也没法相信AI,也不会用AI。
最后,张钹得出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产业刚刚起步,大量研究任务需要去做,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做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的目的必须要和实体结合,因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应用型的学科,光理论做的非常好还不够,必须要解决实际的问题,与当地实际结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速25%,互联互通、动态重构、协同操作优化难题需要攻破
机器人是能够应用在多场景、复杂环境的AI综合体。智能机器人是当前科技变革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北京市海淀区李长萍副区长在致辞中透露了一组数字: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平均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速更是达到了25%以上。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38.7万台,同比增长31%。其中中国销量达到13.8万台,同比增长58%,占全球的36%。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250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300亿元,成为工业服务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组副组长、南开大学韩建达教授在题为《智能机器人专项实施方案》演讲中认为,搬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出现,机器人正在成为全面融入国计民生的支撑技术。
南开大学韩建达教授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在六个方向上部署17项任务,这六个方向是:
- 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
- 新一代机器人平台研制
- 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
- 工业机器人
- 服务机器人
- 特种机器人
十三五期间,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资金投入35.3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5.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等投入20亿元。2018年指南50个项目,计划国拨经费6.2亿元。
有了资金投入之后,就要攻克机器人领域的难题。韩建达教授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挑战,有硬能力和软能力两方面挑战。
硬能力,即核心零部件,目前我们国家也没有克服,但是国际上已经早已克服,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需要加以时日就能克服。
软能力,即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能够实现的能力,是目前行业里关注的重点,也是容易突破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也存在“三大难”:互联互通难,动态重构难,协同操作优化难。
为了解决这三大难题,行业催生出了五个方面的软能力:
- 三维工况和零部件的建模能力
- 自然的交互能力
- 安全、可靠、敏捷、协作的控制能力
- 网络化与即插即用的能力
- 工艺实现能力
具备了软硬两方面能力之后,需要软能力和硬能力的集成和“与人共融”。目前,特种机器人高可靠性的自主行为还有四个方面的挑战技术:实时的环境理解、实时的优化行为、实时的协调合作、自主学习。而与人共融则包括人物融合、行为融合、智能融合等层面。
王田苗教授团队领军,“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未来孵化20家独角兽
解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的问题,需要有效实际行动。
在青年创新创业专题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北航天汇孵化器、智友种子基金、雅瑞资本等联合发起“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并落地海淀。
“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采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设立,采取“*引导+市场运营”的新型建设模式,定位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高端孵化平台,标是投资培育20个以上的专业领域头部创业项目或独角兽项目雏形。
李长萍副区长表示,目前海淀区正在着力构建一个新型创新生态体系,聚焦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与国之重器,在关键领域率先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力争打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新硅谷。
2018年4月份,海淀区委区*聘请1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作为*的科学顾问,王田苗教授便是1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之一,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是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牵头的海淀区*科学顾问实体落地项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
王田苗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先锋和主导的产业之一。未来的5—10年,智能机器相关技术会在中国从实验室走到局部的商用,自动驾驶、点到点、特定环境、绘画、养老等领域无处不在。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发现种子、培养价值、引进融资,以相应的技术和产业的生态来考量,“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都具备从技术到平台技术到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