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软技能

                                                                                      《目录》


一种零和

人之所以越来越聪明,并不是为了和其他物种竞争,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竞争。

今天,看到有人问“贫富差距拉大是必然的吗?”,我觉得这个可能只是一个小事了。

一想到以后要跟那些怪物竞争就有点脑壳疼。

《未来简史》里面有经过硬件升级的神人,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财富、聪明药的使用、基因编辑定制的后代......,深深的感到【高科技人才与特殊人才的结合的新人类】与【芸芸众生】区别。

 


迷幻蘑菇

2012年,有人对美国几所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其中 1/5 的人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使用了“聪明药”。

所谓聪明药,其实是一些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处方药,但是从非正常渠道没有处方也能买到。

如果这个药能让多动症儿童集中注意力,当然也能让正常人集中注意力。

我知道某个TA,作为一个服用所谓“聪明药” 5年 以上的在读博士生。

TA说聪明药是用来治疗多动症的,比较容易买到的那个药片。

方法是需要的时候服用空腹半片,之后喝一些咖啡红牛之类的咖啡因饮料。

  • 改善情绪的效果最明显,真的非常明显。
  • 提升专注能力与工作效率,个人觉得,与其说提升专注度,不如说其是改善情绪的副作用。一些平时打怵,拖延的有点挑战的工作,在好的情绪下,是可以高效完成的。
  • 但提升认知能力,几乎没啥效果,这个又不是神仙药,不可能之前看不懂的东西 吃了药就能看懂,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了。


等到 2015年,更新的调查表明,全美国大学生中已经有 1/3 的人使用聪明药。

现在人们讨论的焦点甚至都不是要不要禁止聪明药,而是服用聪明药应付考试算不算不公平竞争。

 

更厉害的办法,则是用微量的迷幻药

多年以前,有人召集了 27个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其中有工程师、数学家和建筑师等。

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当前都遇到了各自工作中难题,一时之间解决不了。这 27个 人在加州某地聚在一起,每人服用了 50微克 的LSD。

LSD是一种强力迷幻药,但 50微克 是一个很微弱的剂量,不会让你产生幻觉。

服药之后,马上对这些人进行认知能力综合测试,结果是都提高了,最高的人提高了200%。

接着给他们每个人 4个小时 的时间解决自己带来的问题 —— 结果其中就有好几个人,真把问题解决了,这可都是第一线的数学和工程问题。

那如果您现在有个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有人给你 50微克 LSD,您吃还是不吃?

据说乔布斯吃了。

而且很多人都吃了。

2015年,CNN 采访了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这位专家说,他认识的几乎所有亿万富翁私下都在服用迷幻药来提升思维能力......

 

LSD之外还有一种更厉害的 --- “裸盖菇素”。

裸盖菇素是从一种蘑菇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也叫“迷幻蘑菇”。

但实验资料已经被封存,具体有没有用我们大概都不清楚。

除了服药能到达短时间的感知提高、进入心流状态,冥想、打坐也都可以,不过打坐要练 30 年左右......

 

在 Google 和美军的海豹突击队有一种能刺激大脑的外部设备,通过TA可以让人的感知大幅度提高。

比如,让一门语言学习的周期从六个月到六个星期。

事实上,服药在中国是违法的。

而且,也不推荐,我们寻找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更多的成功人士是不需要服药的,他们有他们的法宝.....(只喝咖啡、茶)

 


端粒效应

能量管理。

想可持续发展、让生命更精彩,我们就必须搞清楚怎么让身体健康、长寿,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身体上。

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老而是衰,各种疾病甚至癌症都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是“自我的修复功能”。

人类一生中细胞平均分裂次数为50次,每一次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平均存活 2.4年,50 乘以 2.4 也等于 120岁。

所以,如果没病、没灾、没意外,理论上人就有可能活到 120岁。

这是人类寿命的极限。

可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 120 岁,甚至 100 岁都少。

这其实是因为生活的习气给影响了。

是不是要健身、心态要好、戒烟戒酒才能活到 120岁 呢?

想要真正理解衰老,我们需要分子生物学。人之所以变老,是因为身上的某些细胞不再更新了!

  • 人体胃细胞7天便更新一次
  • 皮肤细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
  • 脂肪细胞90左右更新一次
  • 肝脏细胞在180天更换一次
  • 红血球细胞120天更新一次
  • 骨细胞更新一次要一年
  •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身体98%的细胞都会被重新更新一次

一般情况下 ,人体会在半年内更新掉身体的 98% 组织的细胞,如果我们在当下做好排毒和给予身体细胞需要的优质的材料,在半年后我们就会收获一个相对健康崭新的自己,这是因为我们身上的细胞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等于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就是一个新人。

如果能这么一直保持更新,您就不会老。

细胞是通过分裂更新的。

问题就在于,有些细胞只能分裂这么多次。

一定次数之后,这个细胞就不再更新了,TA会失去作用,TA对应的组织就会衰老,人就老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分裂次数的限制呢??

原理就在于“端粒”。

 

就中学生物来说,人体的每个细胞里有23对染色体。

染色体包含一个人的完整遗传信息,TA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DNA 代表遗传信息编码,是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

我们还知道,DNA 的碱基一共有四种,分别是 A、T、C、G,其中 A 总是和 T 配对,C 总是和 G 配对。

“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 DNA 序列。

端粒上的 DNA 不参与编码,序列固定不变,一条链总是 TTAGGG 循环,配对的另一条链总是 AATCCC 循环 ——

程序员的软技能

每一次细胞分裂都要复制染色体。

每次复制染色体的时候,端粒内侧的 DNA 是全面复制,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会少一点。

这就是说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变短一点。

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TA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就没有了,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复制,细胞就不能分裂了。

如此说来,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

 

为什么有些老人长寿?因为他们的端粒长。

咱们再看一张图,这是不同年龄的人,端粒的长度 ——

程序员的软技能

这张图是对多个人统计的平均结果。

从出生开始,年龄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

75岁的人平均端粒长度达到最短,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龄。

如果家里有老人,这时候才是最好尽孝的时候。

所以这一切都在于端粒。细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决定了我们的宿命。

 

一个典型的人,刚出生时候的端粒长度是一万个碱基对,到 35岁 的时候就剩下 7500个,到 60岁 就剩下 4800个。

每个人的端粒变短速度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样。

好消息是端粒变短速度是可以减缓的,可以选择服药提高细胞活性,可这样也会导致患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科学家们再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长期照顾家里生病的孩子的妈妈们,看上去都老得特别快。

压力的确能让我们端粒变短速度加快。

但关键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压力的感受。

端粒变短,并不是对压力的反应 —— 而是对“您对压力的反应”的反应。

反应分为俩种:

  • 害怕
  • 激情

如果遇到压力的反应是害怕多些,那对端粒影响就很大,会加快衰老;可如果是想挑战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要提高的就是抗打击思维以及自我关怀。

 

研究情绪方面带来的:

【负面情绪】

  • 威胁式压力感:缩短端粒
  • 敌意:对男性的研究表明,缩短端粒
  • 悲观:缩短端粒
  • 胡思乱想:不能集中注意力,想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是积极的就不会
  • 耿耿于怀:直接作用是减弱端粒酶,间接作用是可能导致抑郁症
  • 抑郁症:非常缩短端粒

正面情绪:

  • 挑战式压力感:有利于端粒
  • 乐观:没有发现对端粒的直接影响,但有利于减压
  • 专注:对抗胡思乱想,有利于端粒
  • 人生目标:对端粒长度的直接影响还不知道,但是确定能提高端粒酶水平

 

说完情绪对端粒的影响,下次该说健身了。

不过身体机能越好端粒就越长,一个人开始锻炼的年龄越早端粒也是越长。

常见的锻炼分为:

  • 有氧
  • 高强度间歇
  • 无氧

其中【有氧】、【高强度间歇】如果每周三次,坚持六个月,端粒不仅不会变长反而会增长(端粒活性增加俩倍)。

而无氧包括拉伸、举重这些,目前没有发现这种训练对端粒有什么好处。

但是这些训练有别的好效果,能让我们更强壮,可以跟前俩项配合 —— 训练方法要多样化才好。

 

健身之外还有饮食。

【对端粒有害的食物】

  • 红肉        (也就是哺乳动物的肉 —— 鸟类鱼类两栖类的肉叫“白肉”)
  • 加工肉类 (香肠、火腿)
  • 白面包
  • 含糖饮料 (可口可乐)
  • Omega-6 多不饱和脂肪酸
  • 过量饮酒不好,但少喝点没关系。

 

【对端粒有好处的食物】

  • 植物纤维、全麦
  • 蔬菜
  • 坚果,豆类
  • 水果
  • 海带
  • Omega-3(鱼、牛奶、有机鸡蛋)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咖啡的研究有很多,结论是喝咖啡对身体有好处。

总结一下,腿粗没问题,腰粗才是问题,少吃解决不了问题,吃的对加上多运动才是健康之道。

程序员的软技能

总结一下,腿粗没问题,腰粗才是问题,少吃解决不了问题,吃的对加上多运动才是健康之道。

 

人生的项目,有些是竞争性的,有些是非竞争性的 —— 端粒就是个非竞争性的项目。

一个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如果只是想健康地活的长一点,那还是比较容易的!

 


极端的付出

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极端的成功,需要极端的付出;极端的时代,需要极端的人才;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论据。

屡败屡战的诀窍......

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SEALs)是一支非常厉害的部队,在训练和作战中经常搞一些创新,在训练中对“人”的研究,经常被商界学习。

海豹突击队的训练非常残酷,喜欢用艰难的训练淘汰人。

比如有一项考核,在长达110个小时内(五天五夜),不能休息、不能睡觉,要一直不停地长途行军和游泳。

坚持不住的可以马上退出,但退出就意味着被海豹淘汰了;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才能留下来。

海豹突击队就想,能不能在最先选拔士兵的时候,就把那些不能坚持的人给排除掉,这不节省大家的时间吗?

所以他们就做了调研,想看看到底是有什么素质的人能坚持下来。

结果很有意思,最后坚持下来的不是身体最强壮的人,而是精神最乐观、自己给自己鼓劲儿的人。

 

他们的这个特点,就好像保险推销员一样。

保险推销员是个有点悲惨的职业。

您要挨家挨户推销,人们一见您就烦,您刚一开口别人就声明自己不买保险,每天面对的就是冷眼和拒绝。

能干好保险推销员的,肯定都是特别乐观的人。

他们有个自我激励的方法,每时每刻都在大脑里自己跟自己说话,说这个拒绝了不要紧,我再试试下一家。

在这种长期的挑战中,真正区别能坚持和不能坚持的,不是体力和意志力大小,而是您是乐观还是悲观。

 

而且对卖保险来说,“乐观”这一个素质就够了 —— 什么外向、会说话这些都不重要。

统计发现,能在乐观素质上排到前 10% 的人,总共卖出了 88% 的销售额。

有些事儿您真是没法乐观,您需要讲一个更好的故事才行。

比如在纳粹*里,所有人对生活都没有最基本的掌控,每天就是等死,有的人受不了直接就自杀了。

那些最后能活下来的人,都是什么人呢?

他们找到了一个力量支撑自己活下去,他们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

有的人是为家人而活 —— 他连家人在哪、现在是否还活着都不知道,但是他说服自己,不能放弃对家人的责任。

说我将来还要跟妻子见面,我还要照顾孩子,我现在不能死!

人脑里面有一个叙事自我,时刻都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编制的故事里。如果当前的生活状态跟这个故事一致,哪怕苦点累点,我们也感到很幸福。

如果生活不是我们期待的故事,人就会很难受。

难受怎么办呢?你可以换个故事。

比如一个人在工地搬砖挣钱,非常辛苦收入很少。

这是非常难受的局面,但是如果他告诉自己,我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接受生活的磨砺,我每搬一块砖都在把自己变得更强!

他就能积极乐观地坚持下去,我看到一位快手小哥是搬砖工人,但他把搬砖当成锻炼,想着这是锻炼哪块肌肉!而后街健玩的很6,羡慕呀。


当然您可以说,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是自己骗自己。

但这恰恰是故事的作用 —— 您明明经历了很多失败,犯过各种错误,还干了一些坏事,但是您给自己讲故事的时候,专门挑好的说。

这其实是人的一种非常健康的心理机制。

故事的价值不在于真实准确,而在于提供人生的意义。

有研究发现,您要考察一对夫妇的关系是不是足够牢靠,有没有可能离婚,最好的指标不是看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看他们相处时间的长短,性生活的频率之类。

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这对夫妇讲讲他们这段关系的故事。

研究者判断,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能在 94% 的程度上,预测这二人是否会离婚。

 

给自己讲个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能坚持下来的前提条件。

而后您再把大目标分解为各种小任务,把每个任务都游戏化,随时奖励自己,获得掌控感,用一个个小胜利慢慢积累进步,这就是通往成功之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我的故事

 

乐观的人能坚持下来,靠的不是对自己和世界的理性认识,而是靠自欺欺人,哄着自己留下来。

那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理性看待自己和世界,他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得抑郁症的概率大大增加,比如律师经常要想到最坏情况,所以得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3 倍。

 


跑得快

大牛经常说:“我不是学得多,只是学得快。”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一部分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强。

以前我觉得 “寓教于乐” 和 “利益攸关” 的学习方法是同一级别,现在我反而觉得“利益攸关”式的学习适合成年人,“寓教于乐”适合小孩子。

其实正确的学习方式还真只有一种:“学海无涯”。

2018年5月29号,《科学美国人》介绍了一篇新的研究结果:就自学来说,享受学习的过程对学习成效是无关系的。

也就是说“享受”,不等于学得更好。

那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 ???

心理学家花了几十年,发现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对每一个都有效,不管您喜不喜欢都有效。

快速学习的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人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

  • 间隔学习,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 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 经常检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一定要做试卷或刷题
  • 建立新知识和老知识的连接,喜欢 = 熟悉 + 意外

您真的需要谨记,学习是一场战争。

获取知识,就需要付出耐心和汗水,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

现在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您学习用的。

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办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

看完故事您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您能记住一件新鲜事儿 —— 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俩码事。

今天说的研究,再次给我们提了醒。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您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您更喜欢获得真知。

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不同的方式:

  • 视觉,如网上课程
  • 读写,书本、边写博客边学
  • 实践,看完算法原理,自己背着敲
  • 混合,看着吧

记住【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环境的选择,大一大二可以和考研的同步学习,去研究生的自习室。感受一下超拼超拼的氛围。

如果你有些坏习惯或者学不下了,你可能只需要换一个环境、和对的人在一起,那些坏习惯就会消失、充满干劲。

 


天才与通才

在体育界,泰格·伍兹是绝对的神童,从小就赢了起跑线。

伍兹十个月大的时候就非得玩高尔夫球杆,他爸爸不得不专门给他做了一个。

两岁,因为会打高尔夫球而上了电视节目。

三岁,在青少年组九洞的比赛中打出了48杆的成绩,只比标准杆多11杆。

四岁,就专门在球场找成年人打,还能赢他们的钱……

现在,高尔夫界的绝顶高手。

伍兹也是“刻意练习”的典范,刻意练习是说:“想成为高手,通常需要 10年 或 1万小时”。

以下是数据科学家统计的【精英运动员】和【准精英运动员】每周投入的训练时间:

程序员的软技能

对比很明显。在15-18岁的时候,精英级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达到 14 个小时,准精英运动员则只有 9 小时 —— 练习时间都不够,难怪他们不是真正的精英!

等到 18 到 21 岁,这些准精英的训练时间更是降低到了 6 小时,等于是放弃了。

以前看到过对音乐学院学生的研究,结论一样:越是高水平,刻意练习时间越长。

既然说到刻意练习,那么【精英运动员】在 15岁 之前又练了多久,如果想成为【精英运动员】是不是要像伍兹一样从小就发力 ?

其实15岁之前,精英的训练时间不但不比准精英长,而且比准精英短 ——

程序员的软技能

其实15岁之前,精英的训练时间不但不比准精英长,而且比准精英短 ???

我们看看另一位大师......

在体育界还有一位能与伍兹齐名的大师,TA叫费德勒,但不是神童。

费德勒从小什么球都玩,只要是球他就喜欢。

他妈妈是个业余的网球教练,但是不愿意教他打网球,因为他的击球动作很怪,他妈妈看了受不了。

费德勒打网球比赛的时候,他爸爸宁可和旁边的人聊天也不看他。

费德勒的父母完全没有把他当天才儿童定向培养,对他的要求只有一条:不作弊就行。

费德勒玩到十一二岁,才决定在足球和网球之间选择网球。

教练看他打得好,想让他跳级跟高年级的孩子一组,费德勒拒绝了 —— 理由是我打网球就是为了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打完球还能聊聊别的,我不能离开朋友……一直到十六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

结果是他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网球运动员,曾经连续 237周 排名世界第一。费德勒起步比别人晚,但是职业生涯却比一般人都长,37岁了仍然在打球。

科学家们认为费德勒的成长在于,TA有一个尝试期,在正式选定训练项目之前,TA有好几年的时间尝试各种好玩的项目。

生活中可能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随时都可能喜欢上别的,如果是这样又怎能成为高手?

我之前喜欢游戏,后来喜欢健身,慢慢改为格斗,后来又变成了编程、数学、物理。

引用一则对 2014 年夺取世界杯的德国队的一项统计研究,说其中很多球员都不是从少年开始就猛练,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训练时间跟业余球员差不多,有的一直到 20 岁才开始发力成为精英。

而且这个规律还不仅仅适用于体育和音乐。

有很多职场上的成功人士,比如后来成了强力 CEO 的,往往是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种工作。

有的转业军人退伍以后才去念大学,跟着一群比自己年龄小、甚至可能小很多的人在一个课堂里学科学知识,结果后来成了很厉害的科学家。

美国还有个统计发现,那些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是45岁。

那些有尝试期的孩子,其实也是一个通才。神童大多是专才,一个方面做的特别好。

通才(尝试期) + 专才(一个方向) = 大器晚成。

通才:行有余力,则以行文。

专才:一定要避免每个方面均匀发力,我们不是达芬奇、今天也不是达芬奇的时代了。

 


巅峰表现

 

 

 

 

 

 

 

 

 

程序员的软技能程序员的软技能 Debroon 发布了13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33 · 访问量 5万+ 私信 关注
上一篇:“远程”、“协作”风靡之际,你对TA知晓多少?


下一篇:[深度之眼机器学习训练营第四期]过拟合与正则化